多才多艺、富有传奇色彩的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一代爱国高僧。原先我一直以为他是天津人,后见了他用的二方印,一为“当湖惜霜”、一为“平湖后生”,当湖是浙江平湖的古称,惜霜是李叔同的名号。方知他祖籍是杏花春雨江南的平湖,从中也感受到了那种浓郁而深切的乡梓之情。李叔同纪念馆就坐落在平湖市东湖畔。
无论是天涯漂泊、海外羁旅,还是佛门行脚,青灯黄卷,乡恋是他永恒的忆念。如今祖籍的父老乡亲们在风景如画的湖畔,为他供奉了这朵带有标志性的大莲花,在临波照影间,在春风秋月里,让他的乡思有了可以停泊靠岸之地。
纪念馆外是由赵朴初题写的“叔同公园”。林木葱郁中掩映着小桥流水,群芳争艳里可见鱼跃清波,惠风和畅间可听杜鹃鸟啼。踏着明媚的春光步入纪念馆,迎面的圆柱墙上即是李叔同1942年圆寂前手书的“悲欣交集”四个大字,在跌宕起伏的笔画中、在疾涩恣肆的线条里,凝聚着这位大师高僧的一生感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圆厅中央是一尊鲜花簇拥的汉白玉李叔同——弘一塑像,身穿一袭袈裟的大师似隐似显地伫立在红尘与空门之间,有如入世出世般的超然。随后便进入一个圆形影视厅观看约二十分钟的李叔同传记资料片《月满天心》,全片生动地展示了李叔同从大富大贵到大彻大悟的人生。诚如郁达夫诗曰:“远公说法无多语,六祖传真只一灯。”
拾级登上二楼,共有七个大型展厅,以照片、图像、文字等形式,全面地介绍了李叔同从豪门少年、留日学子、艺苑先驱、教席良师到佛门高僧的生命轨迹。其中有他1907年在日本组织春柳社时男扮女装的《茶花女》剧照,亦有他与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合影照片。当我读到他写给刘质平的信中提到资助其学费,无须归还,至毕业时为止,仅他与刘知晓时,深为他的一片爱心所感动。展览中有不少他出家后,云游四方的照片,足踏芒鞋,三衣破衲,一肩梵典,但眼神气度却是那么地从容安然,真正进入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
展馆的最后一部分是李叔同的书法真迹,其中以十六条屏《佛说阿弥陀经》为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柔和的灯光下,陈列在橱窗里的大师手迹,显得那么秀肃持穆、幽逸淡泊。
从纪念馆出来后,漫步小溪曲径,邂逅李叔同与他的弟子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相聚的雕塑。已归隐佛门的先生端坐在一块山石上,弟子们则站立在一边,似聆听着先生的教诲与嘱托。整个雕塑群像细腻传神,令人遐思无限,今年正好是李叔同逝世70周年纪念,如今大师已永驻他眷恋的当湖,伴着芳草碧连天,伴着夕阳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