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有个叫阿突鲁的渔民,因买彩票挣了一大笔钱。他便盘下了原先属于智利证券公司的一栋闲置着的房子,让渔民们把捕来的海产品直接拿到这里卖。于是昔日的智利证券交易所变成了“阿突鲁海鲜市场” ……因为这里的海鲜产品又新鲜又便宜,生意也就越来越好。慢慢的便有了个很浪漫很小资的名字:“圣地亚哥厨房”。
“圣地亚哥厨房”,位于圣地亚哥奥伊金斯大街上的一栋白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内。如果我事先不知这里就是“圣地亚哥厨房”的话,我可能想它是个银行,也可能想它是办公楼,我还可能想它是处私人住宅,但就是不可能想到它是个海鲜市场。
走进“圣地亚哥厨房”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美食的集市,“厨房”里有我见过的海鲜,但更多的是我没有见过的。至于价格,简直便宜得让我咋舌,比如非常新鲜的如杯口一般大的海胆,在上海至少300元一个,而在“厨房”100元能吃5个;一个3斤重的帝王蟹,在上海即使有至少也要1500元。而在“厨房”只需300元……
“厨房”弥漫着鱼腥和油烟,同时也传来了木弦琴声,两位等坐的女孩竟然奔放热烈的跳起了舞。虽然“圣地亚哥厨房”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但当年阿突鲁的理念却一直在“厨房”延续着:迄今所有的摊主依旧是渔民;所有的海产品坚持新鲜便宜……摊主们牢牢地守着当年祖先跟着阿突鲁创业而置下的这份家产。
只是如今“圣地亚哥厨房”远比当年“阿突鲁海鲜市场”要热闹丰富了许多,如今“厨房”里除了海产品摊位以外,还多了许多灶头和餐桌,客人们可以在“厨房”里买了海鲜直接交厨师烹饪品尝,也可以找个位子坐下点自己爱吃的海鲜,而价格跟在摊位上买的是一样的。灶头们不挣菜钱挣酒钱,灶头上的厨师大多来自酒庄,有的灶头就是酒庄直接在此设的。厨师们是非常懂酒的,许多智利人甚至是为了喝好酒而来此吃海鲜的。
一个皮科罗克(大蛤蜊,味道像螃蟹)、一条科尔维纳(黄油煎烤的深海鲈鱼)和一份洛科(各种贝类汤),外加一杯塔拉帕卡(智利著名的葡萄酒庄)2010年份白葡萄酒,这就是我的“圣地亚哥厨房”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