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伯南克8月31日在美联储年度研讨会上的讲话虽未就新一轮刺激政策给出明确表态,但他一方面力挺宽松政策效果,一方面对经济表达了担忧,两者都给下一步行动铺平道路。
言下之意
伯南克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不尽如人意,美联储将在必要时进一步行动,刺激经济更快增长。表态虽有些老套,但细节透露出更多深层含义。
首先,为货币政策效果辩护。伯南克指出,美联储在利率接近于零时,采取了包括量化宽松在内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难以精确量化,但研究报告显示,两轮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增长近3%,帮助增加了近200万个就业岗位。资产购买计划给经济带来了有益支撑,减轻了通缩风险。
其次,非传统货币政策不应被排除。伯南克坦承,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经验有限,也是边实施边观察。他认为,外界担心的量化宽松政策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及对通胀潜在影响目前来看完全可控。美联储对如何适时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也有安排。
第三,美联储有理由采取行动。伯南克强调,在权衡货币政策收益和成本时,不应忽略美国面临的严峻经济挑战。经济现状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就业市场复苏迟滞已成为严重关切。伯南克未将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归咎于长期的结构性因素。言下之意,美联储能够在非结构性的周期性问题上有所作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加尼翁说,伯南克的讲话暗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出台的可能。
内部共识
美联储政策立场并非伯南克一人掌控,而是由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12名有投票权的成员共同决定。
根据美联储8月初货币政策例会纪要,其决策层更多向主张宽松的“鸽派”观点倾斜。许多与会官员认为,除非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明显且持续的提升,否则有必要很快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仅有一位官员对采取更多措施刺激经济持反对意见。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今年仅剩9月、10月和12月三次政策会议,采取行动最好的时间窗口就在9月,9月初公布的8月份就业数据将是重要参考指标。
难有新意
美联储下一步何去何从,政策选项已被市场过分解读,想要出其不意恐怕难度不小。
按力度从小到大划分,美联储的选项包括:第一,进一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从零至0.25%的区间降至零;第二,延长低利率政策指引期限,即将超低的联邦基金利率期限从目前的“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延伸到更远的时间点;第三,降低美联储支付给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以激发银行的放贷行为;第四,购买一定数量的国债或抵押贷款证券,即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刺激投资和消费。或更大胆地启动“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不设定购买规模,而是配以一定的经济指标限定,如直到失业率降至一定水平或通胀率超过一定门槛。
曾在美联储任职的加尼翁认为,目前美国经济苍白无力,美联储应对过于保守,推出量化宽松利大于弊。 新华社记者 樊宇 蒋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