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浦南阔无涯,清水西来刷底沙。
城外两滩填狭半,舟行倍险众惊哗。
黄浦江流经龙华以后就接近上海县城了,在陆家浜(今南浦大桥附近)处突然改向北流,于是人们把陆家浜至龙华的黄浦江浦西滩地称之里黄浦滩,省称“里滩”,陆家浜至苏州河滩地称之外黄浦滩,省称“外滩”。后来,滩被建为堤岸,但“里滩”和“外滩”地名一直沿用。
南外滩紧挨上海县城,当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南来北往的海船进入上海后就泊在这里,形成了早期的上海港。随商船进入上海的商人落地后,就在这里建立以同乡同业为基础的会馆公所,著名者如商船会馆、泉漳会馆、潮州会馆、浙宁会馆、木商公所等,这里也是会馆公所最集中的区域;同样,这里也是上海主要的商业贸易市场,今天仍保留的豆市街是中国最大的豆类市场,花衣街是原棉市场,咸瓜街是水产品市场,竹行码头街是以木材、竹子为主的建筑材料市场,油车码头街是食油、豆饼市场。
大额的贸易不便用现金,离不开钱庄银号。据记载,康熙时一位绍兴商人在南外滩开了一家木炭行,由于资金不足,每次只能运少量的木炭进上海,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赊账的办法,就是向客户收款,货到后交付给客户比原款更多的木炭。后来,这位木炭商则利用吸收的存款再放款给其他的商号,就成了上海最早的钱庄。
据1909年《上海指南》中记载,当时上海有钱庄63家,其中开设在“里马路”(今中山南路)的就有21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为了加强对钱业的管理,光绪九年(1883年)在施家弄建“南市钱业公所”,并在豆市街东济阳里设立“钱行”,实际上就是“票据交易所”(clearinghouse)。 薛理勇(上海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