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我24周岁生日的第三天——7月28日,上海书展开幕。这一年,我的生日是在《上海新书报》128个版面的嘈杂中度过的。从2004年到2013年,我当初供职的《上海新书报》已经消失了,上海书展则10岁了。岁月总是这样流淌过去,我已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时间。回首这段有几幕印象特别深:
2004年,书展起步——这是我参加第一届上海书展,吸引我的远远不是“书的海洋”,而是上海展览中心的华丽建筑。
2005年,落地生根——这一年的上海书展序馆是四位出版先辈的雕塑,分别是茅盾、夏衍、叶圣陶、瞿秋白四位大家。另外,这一年的上海书展主题造型是一棵绿色的参天大树。
2006年,分离愁绪——2006年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在这年上海书展之后,《上海新书报》因为某些原因变得支离破碎。也是从2007年起上海书展由上海展览中心迁至上海世贸商城,在我职业的低谷,上海书展搬离了原址,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力量。这一年的书展主题造型是一艘蓝色的帆船,意喻为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前行。
2007—2008年,一个看客——上海世贸商城的上海书展,我的印象并不深刻,在我眼中世贸的建筑并不如展览中心那么美,交通也不便利,于是,我只是匆匆地路过,做了一名看客。
2009年,相遇重逢——2009年是一个有趣的年份,上海书展又重新搬回展览中心。这一年的上海书展序馆主题造型,以世博园区的东方之冠为蓝本,周边则是世博展示墙,摆放着各类世博系列丛书。
2010年,百年梦想——前几届的上海书展,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是重要的;而这一届上海书展,对我的家庭生活来说,是重要的。当我的前同事打电话来问我讨要一张上海书展的入场券时,我和他的故事在这一年展开了……
2011年,书展升格——2011年,上海书展从一个地方性的书展升格为全国性的书展,名称也从上海书展变为“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而书展的举办时间也开始固定在每年8月第三周的星期三,上海书展变得越来越规范。这一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书展的主题造型是一本红色的大书,上面以阳刻法浮雕着石库门。
2012年,理想书房——这年书展前,我结婚了,对象就是那位来讨要一张书展入场券的前同事。
2012上海书展的主题造型是一个红色大号繁体“华”字,“华”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图书的书脊构成,为了填满这个“华”字,整整用了一千多本书的书脊。在西一馆底层的圆厅中央筑起了“理想书房”,四个实景书房围绕着以《四库全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及《世纪文库》等四套图书堆叠而起的圆形理想之柱。四个展示的书房分别是家庭书房、白领书房、企业家书房、儿童书房,每天总有许多读者在这个圆厅的木椅、沙发上享受着自己从书展淘来的书。为了确定这四个书房的两千多本基本书目,真是经过了几天难熬的日子,初选、整理、删去重复、复选、专家评选、增删……
2013年,我33岁。在我生日的第十九天,上海书展将迎来他的10岁生日。
十日谈
我与上海书展
两张免费的书展门票竟然成就了一段姻缘。请读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