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大观园里的小姐少爷们是怎么消夏的?《红楼梦》里写道,农历五月初一,林黛玉从清虚观回家中了暑,需要喝香薷饮解暑汤。香薷饮是热天饮用解暑气的,不论在民间还是宫廷,都很常见。乾隆四十二年,惇妃因为肝热气滞,再加中暑,导致头痛恶心干呕等症状,太医让她喝清热香薷饮调理。当时御医提倡辛温、辛凉合用,所以惇妃喝的香薷饮里既有辛温的香薷,也有辛凉的黄连。
消暑药除了汤剂还有药丸,成书于乾隆三十四年的《秘传奇方·良方普济》里收录了一种名为香薷丸的药方,用香薷蕊、紫苏叶、藿香叶、檀香、炼蜜等,做成弹子大的丸子,可以嚼碎吞咽,也能用冷茶或冷水送服。这种香薷丸是适合大众的验方,不是给皇妃量身定做的药丸,所以能大量炮制,携带、服用都很方便。
《红楼梦》里还写过一种解暑药丸:香雪润津丹。“香雪”想来指的是白梅,取的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意思。白梅平肝和胃、生津止渴,与蜂蜜搭配可以清热润燥,解暑涤烦。这样的药丸既解暑气,又甜丝丝的,宝玉把它装在荷包里带着,喂给他喜欢的丫鬟金钏儿。
除了吃祛暑汤药,红楼人也爱冰镇饮食。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就记载农历五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调冰,佳人雪藕……鲜菱、芡实、茨菰、桃仁,冰湃下酒,鲜美无比”。夏日用冰,古已有之。唐宋笔记中就出现过大量冰镇甜食。乾隆年间,每年腊八节都会从护城河、太液池凿冰,在河旁修土窖储存,以备来年夏天使用。大观园里结有红菱和芡实,宝玉在热天也会吃湃在水晶缸里的水果,倒是符合《帝京岁时纪胜》的描写。可惜宝玉身体娇弱,大热天也不敢用冰。为了给自己降温,他只好让丫鬟把茶壶浸泡在刚打上来的清凉井水里,等水温上升了,再打新的井水来换。
《红楼梦》所描绘的年代,人们不仅注重夏日饮食,也在意夏日衣装。卫泳的《悦容编》称“夏服宜爽”,即衣服的款式、颜色要清爽。雍正帝喜爱的《深柳读书堂美人图》中的《消夏赏蝶》图可以佐证。画中的美人穿着橄榄绿的袄儿,外面是蓝灰色罩衫,宽袍大袖,淡雅清丽。贵族的夏服对于材质也很讲究,上海人叶梦珠的《阅世编》里就提到广绢、广纱、绒纱、葛纱、巧纱、漏地纱等衣料。爱红成癖的宝玉,在夏天也穿上了藕合色的纱衫。藕合色是一种淡紫中带红的颜色,属于冷色调,轻薄的纱衣染上这种颜色,让人看了就心生清凉。
书里写农历五月,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就一口一个“这么热天”、“毒日头”,但当时的夏天并没有现在那么严酷。明朝至清中期属于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在冬季还经常出现灾害性低温。《阅世编》中记录了康熙二十二年冬天的酷寒天气:黄浦江中许多地方冻住了,“两塘叠冰如山”,闵行和董家渡渡口都有船只被大块浮冰撞坏、撞翻。叶梦珠想喝酒取暖,但倒出来的酒、醋也冻住了。可想而知,小冰期的夏天,气温也不至于让人招架不住。
《红楼梦》时期的夏天虽然没有冷气,但孩子们从隆冬就开始期盼暑天的第一碗冰酸梅汤,年轻人可以利用夏日长长的白昼读史书,老人可以在凉爽的雨天和友人对弈。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