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赶往救护现场途中,遇交通事故,看见有人受伤。是继续前行,还是停车施救?咨询业内人士,回答说:应通报上级,调度其他车,本车须沿既定路线,速去目的地。
估计有人会问:救护车本该及时救人,伤员近在眼前,可能命悬一线,怎能熟视无睹?
在情感上,选择确实难做。但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急救权,多人等待急救时,要遵循优先原则。另外,医务人员仅靠主观判断,如何决定眼前伤者和电话呼救者,谁更危急?
所以说,不能随意变更救护计划。有些选择,自以为很合理,不一定正确。
还有些选择,令人抓狂。比如,男同胞最不愿面对的——妈妈和女友同落水,救谁?
其实经不起分析,限制条件太多:男一号擅长游泳,两位女一号都是旱鸭子,还得当着男主角的面,一起落水。许多男同胞趁机含糊其辞。“我不会游泳。”“我妈会游。”“我妈会救你,我千万不能下水,否则她一定先救我。”“如果换成我和你爸,你先救谁?”
前阵子,网上冒出一个敢正面回答的:“先救妈妈,因为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如见死不救,涉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
所谓的标准答案,漏洞百出。要是女友升级成了老婆,怎么办?即便只是女友,有能力救却故意不救,也会构成故意杀人罪。生命同样宝贵,法律怎会规定先救谁。
像这类选择,没有答案,实在无聊,拜托女同胞嘴下留情,少给双方添堵。
另一些选择,需特别慎重,因为事关下一代的幸福。
湖北一名高速公路民警,连日值班,最近终于归家,女儿说:“欢迎爸爸再到我家玩。”童言无忌,透着辛酸。他曾承诺,暑假教女儿学会游泳,结果只游了一次。
事业还是家庭?若只顾前者,敬业精神值得钦佩,但有所得必有所失,孩子缺少的父爱,无可替代,难再弥补。
这类选择,无关贫富,人人都要面对。万千打工者在外拼搏,养家糊口,撇下多少儿童,长年留守家乡,心理阴影也许会伴随一生;采访过一个酷爱跑车的90后富二代,自幼家境优越,童年主旋律却是孤独,因为父母总在忙事业;即便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处理不好,到头来也可能全家共尝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