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夜’报,夜饭吃饱”。晚饭后看《新民晚报》,是我们家延续了几十年的习惯。小时候,爷爷和爸爸每天那么饶有兴趣地阅读《新民晚报》,使得我坚信这一定是一份很好看的报纸。小学一年级,刚开始认字,我就迫不及待地趴在晚报上,捕捉出一个个终于不再陌生的铅字。随着熟悉的铅字越来越多,我的阅读范围从晚报上的大标题、简要新闻扩展到了《夜光杯》、《连载》,伴随着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我开始在《新民晚报》上了解国家大事和每天在上海发生的故事。
我爱阅读,在《夜光杯》里,我认识了陈丹燕、秦文君、淳子、王丽萍、石磊……还有刚刚故去的程乃珊老师,并至今喜爱她们的文字。虽然素未谋面,但《新民晚报》让我能够在二十多年中一直跟随着她们的笔尖穿越时空探访上海的人与物,感受成为这座城市一份子的骄傲,并由此喜欢上了写作,可以说,《新民晚报》是我的一位文学启蒙老师!
我爱画画,曾有一个暑假天天在晚报上找董之一老师的简笔漫画,临摹下来“自我欣赏”;郑辛遥老师的《智慧快餐》,20年来伴随我成长,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韩伍、贺友直两位先生的《小巷童年》、《贺友直画自己》那时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晚报上,令我每天牵肠挂肚,看完后还把它们做成剪报,至今读来仍滋味无穷……
随着晚报的不断扩版,每天都有不同主题的周刊与我见面,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喜欢的,都能在《新民晚报》中发掘探索。从“国家艺术杂志”、美食旅游、时尚环球到“星期天夜光杯”,张张精彩,天天值得期待。
自从我在上海科技馆工作后,《新民晚报》上最令我关注的,就是“科教卫新闻”。每逢馆内有重要的科技展览项目和科普文化活动,总能在当天或次日晚报上的这一版甚至是头版上找到相关报道。其实,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名片”之一,见诸报端媒体的频率很高,但每次看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单位,自己参与的项目活动出现在《新民晚报》上,总是感到特别高兴和亲切——我和《新民晚报》,真是有缘!
不知不觉,《新民晚报》不仅飞入我的家,更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上海,有“新民”,真好! 董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