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伦敦、新加坡说事儿。新加坡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取交通拥堵费,出行的舒适感世界公认。伦敦自2003年征收交通拥堵费,进入市中心路面交通流量减少了30%以上。但不可忽略的背景是:伦敦交通体系的“天罗地网”极为发达,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更是设计周全。反观我国内地,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只有20%左右,还有数量庞大的公车队伍。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其实,细察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塞车现象,汽车多固然是首要因素,但是,很多是规划不科学和汽车文明未普及造成的。或是由于道路设置不当,出行习惯不文明,公交进站堵一车道;或是地铁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交通工具间的接驳、换乘极不方便,令人对城市公共交通“想说爱你不容易”。即使是介于大众公交与私车的出租车,也因频现“打车难”而让“拥有私车”成为众多市民无奈的追求……有人测算后指出:仅靠科学控制、文明出行这一项管理举措,一条道路能提高的载车量和通过流量,就不亚于新建一条快速干路。
从实践看,征收拥堵费对于缓解交通压力自然有所助益,但与此同时,必须设法优化公共交通管理,否则收了钱也可能仍补不齐其他短板。(陈焜,全文刊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