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别让腰封成为庸俗冷笑话
王石川
  王石川  

  出版了新书,在腰封上写几句广告词,再正常不过。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腰封正在沦为瘆人的冷笑话。典型一例当属青年翻译家李继宏翻译的《瓦尔登湖》,其腰封赫然写着“159年来,最好的《瓦尔登湖》中文译本”。

  能否称得上“159年来最好的中文译本”,出版社说了不算,李继宏说了也不算。不过,李继宏对这种腰封广告语似乎很受用,也很认可,起码知情——对于自己的“好大口气”,李继宏日前表示,他不是看不起从前的译者,而是自己的翻译占足了时代的便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或者充分享有时代之便,确有可能使译本更准确,但并不等于就是最优秀。

  有人对腰封上的溢美之词照单全收,但有人也对腰封上的赞词很生气。比如叶兆言。前不久,叶兆言新书《动物的意志》腰封上有段话::“中国具备夺取诺贝尔文学奖实力的作家不止一个,除了莫言,至少还有叶兆言”,“如果你对中国的文学不甚了解,请读叶兆言。”消息传出,网友乐了,叶兆言怒了,称“我曾在一篇小文章里写道:‘书的腰带又不是裤带,不束好就会有伤风化地掉下来’,现在这样子,真是有伤风化。”

  在注意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生产力的时代,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出新书卖力扯几嗓子确乎必要,但是否可以不那么浅薄,那么夸张?著名出版家范用编过一本《爱看书的广告》,里面谈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供职于上海开明书店,他曾为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写下这样的广告词:“谁都认识朱自清是新诗坛的一位健将,但他近年来却很少作诗,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诗并不觉得满意。他所最得意的还是散文,所以近来做的散文已特别多。这是他最近选辑的散文集,共含散文十五篇,叙情则悱恻缠绵,述事则熨帖细腻,记人则活泼如生,写景则清玉似画,以至嘲骂之冷酷,讥刺之深刻,真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以诗人之笔写散文,使我们读时感到诗的趣味。全书百五十余页,上等道林纸精印,实价伍角伍分。”广告词不是很长,“吹捧”尚算节制,评价真诚而公允,全无当下一些“最××”的庸俗。放在今天,也堪称一篇好的文案,值得今天的出版商好好品赏。

  从法律角度上说,所谓的“最好的中文译本”“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等,已经涉嫌违反了《广告法》第二章第七条中的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腰封的一些广告词动辄最××,不仅轻佻,还涉嫌违法,应该立即摒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科教卫新闻
   第A14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内校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08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广告
取消英语课不是治“教育病”药方
教师节有感
白大褂的重量
治堵猛药,单方不如复方
“收割机”
别让腰封成为庸俗冷笑话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别让腰封成为庸俗冷笑话 2013-09-11 2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