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重庆中心商业区的一个公交车站,惊讶于这里的秩序:来的车少,等的人多,但所有乘客都自觉排好长队,耐心等候。车姗姗来迟,乘客不拥挤也不着急,按秩序一个接一个上。上不了的,则继续排着,耐心等候下一趟。
正感叹市民素质什么时候这么高了,旁边开来另一路公交车,距站几米的地方停下,一群乘客争先恐后、一拥而上,一时间,推搡的,埋怨的,叫骂的,不绝于眼耳。
这样的对比让人好奇:不同路线乘客的表现为何完全迥异?
车站调度室的大姐说,秩序好的那路为了防止拥挤造成人身伤害,也为了防止扒手趁乱作案,调度员会向乘客不断强调排队秩序,强调排队的好处,还专门竖了几块文明要求牌,“现在乘客习惯了,不需要我们强调也能自觉排队,大家素质提高了嘛”。至于常常混乱不堪的那路公交车,据说是因为缺少调度员,“人少看不过来,没太强调秩序,有些不自觉的乘客就抢着挤车,带着其他乘客也这么乱着。”
原来如此。仅仅因为调度员强调排队规则,久而久之,乘客从中获得好处,就习惯成自然,拥有了秩序意识,因此看上去有着更高的素质与公德。而因为缺少调度员强调规则,另一路车的乘客就毫无秩序感,即便遵德守礼的排队榜样近在咫尺,也毫无感化作用。看来,建立秩序意识,不仅是个人素质和文明礼貌的问题,规则的建立与遵守更必不可少。
对于排队现象,不少去香港旅游购物的内地人也深有感触:排队上地铁、坐巴士,排队吃饭、看电影,香港是名副其实的排队城市。排队对香港人来说,就像吃饭呼吸那样司空见惯。不少人觉得,这体现了社会的整体素质。不过,有团队对香港的排队现象作了专题研究,对于愿意排队的原因,52%的市民表示排队是出于个人需要,31%是人排我排。也就是说,大多数香港人认为,在资源稀缺的状况下,他们更希望以一种公平的分配方式,通过建立规则满足个人需求,而排队等候、先到先得,就是这种意志的体现。
规则首先要被建立、被遵守,人们从规则中获得了好处,然后才能形成共识,最后成为习惯。排队这种小事在很多人看来并不特别,顶多是文明礼貌和个人素质的体现,但如果大多数人认同排队规则,这种威力就会慢慢被释放出来,生成秩序意识,最终有益于社会公平。现代社会是资源稀缺型社会,要保持社会良性运转就必须保持公平公正。而建立规则,让大多数人通过规则获得公平的好处,人们才会形成自然而然的秩序感,最终生成社会理性与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