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一周,下榻修缮一新的钓鱼台18号楼。离开时,女王要身边人员给钓鱼台写信道:“女王和爱丁堡公爵感到再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住得更舒服了。”
女王要身边人员写这样的信,难道仅仅是出于礼貌吗?笔者认为,作为英国元首,女王对外说话是认真的和郑重的。女王对钓鱼台给予赞扬,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在养源斋宴请了女王,两人在典雅幽静、具有高超东方建筑艺术的中国传统庭院内亲切会见,而且访问成功,不能不给女王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二是整个访问全程接待规格之高,安排之完美,使女王感到非常满意。三是女王驻跸的18号楼具有中国宫殿气质,外观金碧辉煌,内部豪华高雅,陈设的是中国文物和艺术品,使用的是名贵的中国传统家具,尽显5000年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女王一定十分惬意。四是女王在钓鱼台享受到高水平的服务,工作人员仪表端庄、礼仪优雅,中国菜肴美味可口、色形靓丽,使女王不能不心怀喜悦。
2005年11月,老布什访华住在钓鱼台。这位对北京非常熟悉的美国前总统一再感谢钓鱼台提供了如此优质的服务和菜肴。有趣的是,几天后老布什的儿子、时任总统小布什也来中国访问,温家宝总理在钓鱼台宴请了小布什。
2006年8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成为钓鱼台接待的第1000位外国元首。查韦斯说,钓鱼台的服务让我们感到如同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使我们能够心情舒畅地为两国的团结而工作。
其实,我们对各国国宾一贯友好相待,作为国宾馆的钓鱼台总是尽善尽美做好各种招待服务工作,彰显了我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钓鱼台之所以受到好评,一是因为硬件,这里的园林、建筑、陈设和环境等等的确是好;二是因为软件,钓鱼台人最好的服务触动和感动了客人。笔者以为,软件更为重要:如果硬件欠缺,也许可以得到客人的谅解;而如果服务质量不好,是无法得到客人的好感和认同的。
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钓鱼台的招待礼仪是宾馆、饭店行业里的最高水准,可以说是我国礼仪文化的典范和一张国际名片,达到了“亮出最好的中国”的效果。这样的高水准也是来之不易,而且中间也走过弯路,例如“文革”期间就曾在美国代表团住的房间里摆上“打倒美帝”的宣传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开始办外交的。建国之初,一个外国驻华使馆给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礼宾司的前身)打电话,提出要与外交部讨论某个问题。交际处接到电话后不是请对方到外交部来谈,而是立即派人骑自行车去大使馆与对方商谈。这好像是对待革命队伍里的兄弟单位,显得十分亲热,但并不符合外交礼仪。还有一位驻外大使出国前因故没有参加培训,不知道递交国书的规矩,到驻在国递交国书时说国书是毛主席给他的任命状,不能交给对方,经随从人员提醒,才把国书递交给驻在国元首。匈牙利驻华大使宴请我国一位副部长,该副部长竟不打招呼迟到两小时……
那时外交部的人员常常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于是就去请教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特别是苏联驻华大使馆的人,还多次请他们给外交部和拟派往国外的大使、参赞讲课。还有就是咨询从国民党政府驻外使馆起义留在外交部当顾问的旧中国的外交官。当时外交部干部里懂外交礼节的人屈指可数:一位是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他是具有旧中国上层社会身份、常出入外国驻华使团的地下党员;一位是懂多种外语、长期担任驻外记者的地下党员、优秀女性胡济邦。他们两位给将军大使、从地方调来的大使以及他们的夫人上课,讲如何穿西装、打领带、用刀叉吃西餐,夫人们如何穿衣、穿高跟鞋、化妆、装扮发型等等。将军大使们的夫人大多也是军人出身,一听说要她们去使馆当夫人,就嚷嚷着造反不干:堂堂革命军人怎么能像资产阶级那样去当官太太?
新中国的外交工作者们,是从无到有、从不懂到懂,兢兢业业地学习如何办外交的。其中一项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传统,吸收外国行之有效的外交礼仪优点,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完整的现代外交礼仪。外交部第一任交际处交际科科长韩叙,就对新中国的礼宾工作建设贡献颇大。韩叙处处以周恩来为榜样,努力学习周恩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又是个工作狂。很多知情人都说,周恩来是新中国礼宾工作的奠基人,是中国外交礼仪的化身;可从提出建议、帮助上级出谋划策到最后落实,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等,没有韩叙这样的人们同样是不行的。韩叙后来担任了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副部长、驻美大使、对外友协会长,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表现不俗。长期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的马保奉著有《礼宾春秋》一书,说韩叙45年的外交生涯一多半与礼宾工作有关,“是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是新中国最初30多年不可多得的礼宾人才。”
“国宾馆”三字催人奋进
在1959年钓鱼台国宾馆建成之前,外交部是如何接待外宾的呢?据《礼宾春秋》等记载,最初一批与我国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使除苏联大使外,到北京后没有住处,就安排他们住在北京饭店。当时北京像样的饭店极少,所以当北京饭店没有空余房间时,礼宾科的人员不得不守在饭店等待空房。后来干脆长期包下一些房间备用。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属于国宾级的代表团,是1952年9月28日来北京参加建国三周年庆祝活动的蒙古革命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率领的代表团。泽登巴尔住在东交民巷15号即原法国大使馆,周恩来在当时的外交部即现在的外交部街31号为贵宾举行了欢迎酒会。为举行这样的招待会,外交部不得不临时把一个一个办公室的桌椅搬出腾空,从头布置,而且宴会中间发生过断电事故,不得不点起蜡烛照亮。后来就把这样的宴会改在北京饭店举行。建国宾馆的必要性越来越紧迫,钓鱼台国宾馆便于1959年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