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前不久中国的泰山站在南极腹地伊丽莎白公主地海拔2600余米的地方开站,大红的灯笼在皑皑冰原上映着纯净湛蓝的天空,一时间,关于这座考察站的设计与规划等种种好奇之问纷至沓来:“那里终年积雪,房子怎么建”、“为什么房子下面有那么多的脚”、“这个灯笼如何用法”……
● 上下红、中间白、圆形、酷似中国灯笼的泰山站设计,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作是携带着星球基因“降落在冰雪世界的‘UFO’”
泰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的第四座科学考察站,它的位置处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科考意义上,这一位置的陨石特别多,这些陨石,来自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它们携带着其他星球的“基因”,且长期在南极冷冻和无菌条件下保存,是地球人了解有关太阳系早期信息、演变奥秘的钥匙,甚至还可以据此知道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的存在。
更多读者还是对这盏中国灯笼的长相充满好奇。网友们把“圆形+叠形”结构和高架设计的“灯笼”称为降落在冰雪世界的“UFO”,但在海拔2000多米的南极内陆高原上,面积一千平方米的大房子如何建?大家都知道,圆形建筑视野最为开阔,再者圆形有利于减小风速,还有就是圆形建筑保温性能最好,对于中国人红红的灯笼很喜庆;至于“灯笼”下面8根粗大的钢柱是如何搭建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泰山站建在冰盖上,首先要考虑迎风面不会积雪,设计上柱子底下先铺钢板,然后再立8根柱子;在柱子上,再拼装墙壁,建成‘灯笼’。”他说,去年12月18日建设队伍从中山站启程到达泰山站开展建站工作。28名建站勇士经受了零下40摄氏度低温,狂风暴雪、极端干燥、紫外线伤害、高原缺氧等诸多挑战,挖掘冰雪地基、钢结构吊装、建筑主体安装、内部装修装饰,整个施工过程仅仅用了45天的时间。
● 英国哈雷VI,就如其设计师布劳顿所说,“南极的装置设计就如设计太空装置一样,充满挑战”,这个未来派风格浓郁的“千足虫”得了2013年世界建筑节科研类建筑奖第一名
随着人类探索南极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夏天的南极都成为了各国展示科考建筑的大好时机,这里就有获得2013年世界建筑节科研类建筑奖第一名的英国哈雷VI科考站。
比海水还蓝,映着皑皑的白雪,绰号“千足虫”的哈雷VI中间还有只红色的“甲壳虫”,整个考察站看上去就像洁白的冰原上的一条巨型毛毛虫,毛毛虫的每节腹部略呈梯形拱出的蓝色舱体架设在4根高达4米的立柱上,每根立柱底端都用雪橇粘连。设计者休·布劳顿(Hugh Broughton)解释说,略呈流线型、梯状拱出的跳空腹部可使舱体下方风速加大,将积雪吹走;哈雷VI位于布伦特冰架上,该冰架每年以400米的速度向海洋漂移,雪橇设计可使考察站方便地遇险便走;另外,如积雪上升,可伸缩的立柱还可相应抬高,使舱体免于大雪埋没。
布劳顿还说,我们采用了未来派的设计——建在机械支架和巨大雪橇上的12个舱采用绝缘连接。舱的单体重量在65-130吨之间,12个连在一起为52位科考人员提供住处和工作空间。要知道,南极气候恶劣,冬天零下58℃很普遍,风速每小时160公里连吹两个星期也很正常,雪在这里那就是世界。所以,支架设计是哈雷的关键,它要做到刚下的雪就被踏在下面,于是雪橇上的柱子就总能站到雪面上了,就好比你穿着靴子雪中走路,一抬脚雪就掉了。哈雷系列考察站功绩显赫,臭氧层空洞就是它发现的。
远远看上去,哈雷就如布劳顿所说“南极的装置设计就如设计太空装置一样,充满挑战”,但哈雷里有地球的引力,所以健身房、桑拿、体育馆、音乐房、水池在内的休闲娱乐区一应俱全,居然还有一个高高的攀援墙。中间舱(红舱)里还有一个水栽培的花房,可以用营养液种蔬菜水果。上层甲板有一个大的气泡式屋顶,夏天你能看到雪景环绕在你的周围,冬天你又能欣赏到极地变幻莫测、魅力无穷的极光。
● 德国的、法国意大利联合设计的、美国的、比利时的考察站,这里是万国建筑新锐和创意博览园
说南极是万国建筑博览园一点也不夸张,目前已有54座考察站了,它们都是各国设计师们各显神通的结果,千奇百怪,像花儿一样绽放。
德国诺伊迈尔Ⅲ南极考察站的最出彩之处就是总重2500吨的大家伙全由底部的16个电脑控制的液压千斤顶基座支架扛着。这种设计可以根据冰层的变动自行调节,很好地防止结构变形,并在积雪过厚时将站体从雪中拔出抬高。令人称奇的是,整个自动抬高过程并不影响考察站内的正常运作,所以业内人士说“诺伊迈尔Ⅲ南极考察站把支架设计建设体现得完美无缺”。
远远看上去,就如两个巨型大油罐,这就是法国和意大利合建的康科迪亚考察站了,它是提供“人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居住”的,所以考察站的外形被设计为鼓状,以最大化利用热能资源。康科迪亚使用的废水处理系统借鉴了欧洲航天局的宇航水利用设计,科考人员可以重复利用处理过的淋浴及散热用水。
长124米、宽45米、高12米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点考察站,是目前南极大陆上最大的考察站,可容纳150名科考及后勤工作人员。考察站外形像一对机翼,底座同样采用支架设计,由36个液压千斤顶基座提供支撑,主体建筑距雪地表面3米左右。这种设计可以加速吹过底座的南极风,有效防止考察站周围积雪的堆积。需要时,考察站也可抬升3米左右。
小巧、轻盈、飘逸的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南极考察站,在一座海拔3200米冰穹的顶上,数不清的钢架插进岩石,站体就如同科幻片中外星人的飞船,长22米、宽22米、高8.5米,振翅欲飞的样子,帅得很。2009年建成的这座考察站是全球首座温室气体零排放极地考察站,考察站中的电力资源依靠52千瓦太阳能电池板及54千瓦的风力发电组提供。
不仅如此,南极各种考察仪器同样酷毙了,蝙蝠一样的射电望远镜、厂房一样的仪器、天线矩阵,绚烂极光背景下的房子,散发雾气的海面上漂浮着的中国红的考察船,都是炫极了的美景,怪不得这些年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观光猎奇,以至于不是旅游目的地的南极也发生了“雪龙号救遇险游客”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