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的经济不宽裕(现在也不富有),白天又常在外面跑,来不及回单位或回家吃午饭,只好吃馆子,都是小馆子。所谓“小馆子”是相对大菜馆大饭店而言的,有的并不小。但我现在说的这一家,才是真正的小馆子,就是福建路上的“复盛居”,北方馆子。
在从前,福建路从南京东路到福州路这一段又叫石路,聚集了众多的旧衣铺,石路也因淘旧衣而出名。复盛居就在临近南京东路这一头的石路上一条小弄堂内。是弄堂外面的墙上还是电线杆上钉着一块小招牌上写“复盛居”三个字,一般人走过难免会忽略无睹,只有熟悉的老吃客至此转身拐进小弄堂,盖有顶棚,右手有扇门,门上挂着门帘,上有“复盛居”三个大字,掀帘而入便是。门帘天热时是布的,天冷时换了棉的,可以挡风。
说是条小弄堂,好像只此复盛居一家,也许还有别家店铺的后门,我没有注意。我只看到复盛居门外靠墙还放着一扇大案板和一个大炉子,是烘制烧饼用的。复盛居也许有好几种烧饼,但我只吃一种:火烧,狭长的,没有芝麻,揉进了油酥,烘得既软又脆,用的也不是精白面粉,就是“本面”。
走进复盛居的室内,我看顶多也不过二十几个平方,放了六七张长方形桌子,一式的长条凳,都没有油漆过,本色的,年代久了,也变成褐黄色的了。四壁没有什么装饰,靠北面是厨房间,里面有两三个师傅在忙着,外面好像只有一个跑堂的。生意不能说不好,但总有一两张桌子空着,走进去就有座位。大概中午的吃客只是为了填饱一下肚子,匆匆来去,很少喝酒,可能都在晚上喝,逗留的时间便长一些。
我头一次去复盛居是位比我年长十多岁也是姓吴的朋友带去的,两个人坐下来,要了两客火烧(记得是六只),一盆酱肉,两碗片儿汤。酱肉是好吃,不是红的,而是白的,切成一片片,肥瘦均匀,入口酥烂仍有咬嚼,味道咸滋滋的却很鲜。我把火烧搿开来夹了酱肉吃,一连吃了三个,很饱了,片儿汤只喝两三口就吃不下了。
那天自然是朋友付的账,大概没有花多少,因为我那朋友不是个大把花钱的人。不久后我就一个人去了一次,酱肉“火烧”是一定要吃的,片儿汤换成酸辣汤,吃下来按照当今的时价不过十三四元的光景。下一次来我还要了一盆爆炒肚片,也没有超过二十元,吃得起。
复盛居的另一特色就是小炒,花样很多,炒木樨肉、炒腰花、炒肫肝、炒鱼片、爆三样,等等,下酒最好。来这里喝酒的人都喝白酒,小小的一个锡壶,二两白干。不过我从来都没有在这里喝过酒。有一次我约了李君维来,要了两炒菜,也没有喝酒。李君维对这里也说好,地方虽小而简陋,却很干净,坐下来很安心,即使隔个十天半月他来换一次口味,小小地解了馋,也不怕被人议论什么。
后来我终于知道,复盛居就是以这种“蓬门低户”的风姿而为人赏识。有点“身份”的人来此小酌,图的是隐蔽而不显眼。京剧界的一些“角儿”更是这里的常客。因离九江路的大舞台、牛庄路的中国大戏院都很近,走过来很便当。有一次我还听盖叫天先生说“昨天去了复盛居……”他老人家去,排场自然要大得多,不是我们小吃吃所能比拟的了。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大量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时尚,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