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卫计委“红包禁令”的现实观察
~~~——卫计委“红包禁令”的现实观察
~~~——卫计委“红包禁令”的现实观察
~~~——卫计委“红包禁令”的现实观察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生“红包”那些说不清的事
——卫计委“红包禁令”的现实观察
  国家卫生计生委20日发出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在二级以上医院就医,医患双方要签署协议书,承诺不收和不送红包及贵重礼品。

  一些公立和私立医院都以各种形式明令禁止医生收受红包,但临床科室收红包很普遍,“谁敢说自己没收过红包?尤其是手术科室。”一名从医10多年的主治医生说。

  “红包”何以存在?“红包”都有哪些秘密?卫计委所要求的这一纸协议,能管住已经飞了这么多年的“红包”吗?

  没有关系送不上

  “一辈子也就生一次孩子,谁都希望少遭点罪。”在东北一家三甲医院妇产科住院处走廊,一位已进入预产期的孕妇告诉记者,即使事先已通过层层关系找了一名优秀大夫,但家人仍打算送上点“心意”。

  “现在普遍有种观念,手术前病人不给红包医生就不会好好做,这种逻辑太可笑了。”一名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说,“绝大部分医生都希望手术顺利,不希望自己的病人治疗出现问题,这跟给不给红包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位医生告诉记者,他所接触到送红包的病人都是托关系硬塞进来的。“比如有病人一定要某位知名专家做手术。而专家病人太多了,为了抢‘专家’,就会给红包。”

  “病人是找关系硬塞进来的,都是熟人介绍的,才会收。要不找到关系,你塞红包想占个床位还塞不掉呢。”一名医生说。

  他告诉记者,他所在医院曾经有医生收了一名不熟悉病人的红包,诊疗非常成功,但病人居然拿着医生收红包录像告了这名医生。所以在三甲医院,病人必须通过“熟人关系+红包”才能住进自己要求的医院或找到指定专家。这种加塞进来的病人送红包已成常态,如果不给,医生甚至会对中间人说他带来的人“不懂事”。

  红包更像人情债

  “红包要分清楚是事后感谢还是事先敲诈,这点很重要。”一位从业20余年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医务人员事先告知患者,或者是暗示患者,如果不给红包可能会在诊疗上吃点“苦头”,这种就是明显的敲诈,应当受到严惩。实践中,随着医学临床诊疗不断规范,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医院间竞争加剧等综合因素,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

  “如果医生主动索取红包,当然要受处罚。但是将你情我愿的收受都定为医生受贿,实在有点冤。”一位住院总医师说。

  而这样的“你情我愿”,更多是病人表达感激的方式。很多病人治愈后都会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有的送点礼物,不少人直接给医生送钱送卡。一名ICU护士说她曾经与另一名同事轮班照顾一名脑中风病人长达20多天,不仅要干吸痰等脏活累活,还要日夜值守,最后病人奇迹般苏醒,家属非常感谢,给了她一个1000元的红包。

  “如果将患者的疑难杂病治好了,事后感谢的红包该如何处理?”一位主任医师坦言,自己遇到的最大红包是一辆当时价值20万元的轿车。虽然自己当时就断然拒绝,但也在想:“病已经看完了,患者由濒临死亡到转危为安,出院后为表示感谢说要送车,这种到底算不算红包?如果出院半年后,家属仍坚持送,该怎么处理?”

  不少医生表示,还有一种更加说不清的“红包”——额外诊疗报酬绝对禁不了。一名病人家属告诉记者,她曾托关系找到某知名专家私下给家人看病,一次出诊费就是近万元。“整个诊疗也就花了专家两个小时。专家往返飞机票、四星酒店住宿、请吃饭,还带家人去山里旅游一次,最后封了一个6000元大红包。而这还是熟人介绍的人情价。”

  除了这类明的红包外,还有一种“暗”红包更是难以察觉。很多时候,“红包”并不是以实物现金的形式而是以“人情债”的形式出现。

  “都是熟人,收钱收礼就见外了。一般都是帮医生办个事,急医生之所急,才能让医生对病人高看一眼。”某省会城市一名公务员告诉记者,他曾帮一名医生的孩子找到优秀家教,最终考入重点高校,从此后,他找这名医生看病都很“给力”,甚至他要找其他科室,这名医生也会帮忙介绍安排。

  资源稀缺是根源

  一名省级三甲医院的住院总医师告诉记者,普通医生在门诊收红包的机会很少,一般都是病人慕名而来找比较知名的专家大主任时,才会递上红包。“有的时候真不想收,病人太多,根本照顾不过来,但是碍于熟人情面只能收下来。”

  大多数病人是求着好医院的好医生治疗,所以红包就成为抢夺医疗资源的手段。“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使得医患关系难以真正平等。”一位内科主任医师分析,造成红包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仍在于患者太多,而好医生并不多。

  东北地区一家三级医院外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越是大型综合医院,越是优秀医生集中的科室,患者就越多。一些外科医生一天从早到晚要排5台左右手术,住院患者更是多到病房外走廊加床。

  一名血管外科医生认为,“医生收红包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医疗体制本身存在问题。”据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只占世界卫生资源总量的2%,却要为占世界20%的人口提供医疗服务。这样,就出现了医院就是“医老大”,名牌医院更是如此。可以说,只要不扩大卫生资源,只要患者对医院的选择性不成倍增加,医生收受红包就不会真正杜绝。

  很多医生告诉记者,“明红包”的数量并不大,很多人收了后直接打到病人住院账户返还给病人,但一些额外诊疗的“大红包”依然会收,因为业内潜规则早已将此视为合理的劳动收入。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2月21日专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300余亩国有土地轻易被贱卖
医生“红包”那些说不清的事
杭州推出“闸机式”自行车租还点
广告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09医生“红包”那些说不清的事 2014-02-22 2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