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之上的婉转唱腔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叫好声,一场戏将人生悲欢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的深意值得品味。
一支眉笔勾勒出棱角分明,浓墨重彩掩盖住流光岁月下的百态轮廓。戏开场、铜锣响,只一眼就能将灯光聚焦下的善与恶看得分明。这是戏剧给看客的第一印象,其他事物也能够以此比拟。生活里的过客通常带着形形色色的妆容,然而更多的是致力于美化自己,将缺点尽量隐藏于表面的精致之下。由于不同的原因,大多数上班族在出门前都会用化妆品来做最后一层修饰,故而一般的化妆就变得普通而无特色。层层涂抹的厚重粉底只会因虚假而被人一眼看穿,这样的粉饰行为在当今社会诚然是收效甚微的。
戏妆,其实只是最末的枝节。
霓裳羽衣只能给人一瞬的惊艳,精彩绝伦的打斗、铿锵有力的唱词才是吸引看客的资本。“四功五法”的基本功扎实,整出戏剧的框架才能被支撑得一板一眼。就如同演员的技巧与功底一样,言行举止被作为他人衡量品质的初级标准。举手投足间的礼仪神态、沟通时不经意流露出的细小动作,这些交流行为是比皮相更深入一些的认知,但是人与人之间往往没有太大的差异。
外表的衣香鬓影被剥离殆尽,内里的金玉或败絮显露于人前。
精美的装束与繁复的技巧仅仅只能图个热闹,对角色精准的把握与情感的拿捏才能真正让观众看戏时身临其境、散场时回味无穷,整部剧才会从物质世界过渡到较高的精神境界。人的谈吐和修养相当于这第三个层面,许多深层次的品质会在这里被人发掘,点点滴滴都会成为闪光点而让人信服。“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人的眼眸间迸发出睥睨傲气,有些人的眉宇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儒雅之风……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气质。让人鹤立鸡群的气质比化妆品的粉饰高明而有效,对于金玉其质的闺秀与君子来说,化妆就完全无关紧要了。
若戏剧仅仅止步于此,那绝不可能在历史车轮的反复碾压下流芳百世。对于一部巨作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本身思想上的意义以及于青史的价值。《窦娥冤》的三桩誓愿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亦是可歌可泣;《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与它遥遥呼应的是中国古代的《梁祝》……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的悲欢在生活中反复上演,引发看客与表演者在无形间有所应和,这样的陈年旧曲随着时间的挪移愈发历久弥新。所谓经典,就是永远不会淡出世人的视野。
甚至,上述的衣冠修饰、扎实唱功、角色拿捏都只是在为整部剧的核心包装而已,将作者隐晦的思想拐弯抹角地用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描摹上恰到好处的红妆,目的是使观众在一派精彩纷呈下敏锐地嗅到独特的气息,品咂后深解其味。
意识与精神,才是戏曲的本质。
由此类比,人在剥去三层面具后,滥觞是直击内心底层的灵魂,浅层次来说是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深层次来说就是一颗赤子之心。高洁的气质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水,让人望其浩浩荡荡而心生敬佩;得体的言行则如同舒缓近人的佐流堤岸,使人近观其清澈见底。这些是从内而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连带着外表让人赏心悦目。如此看来,表层化妆就显得其次了,心灵若是龌龊的,不论如何浓妆艳抹都只是东施效颦,徒增讥笑。
惺忪晚晴斑驳了重楼叠影,吱呀作响的藤椅依旧潸然于那场风靡半城柳色的旧戏,却早已遗忘那袭沾满灰尘的华衣。当形态开始松弛衰老、意识浑然不清,洗尽铅华后还剩下一颗怎样的心?
(作者为上海进才中学高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