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分床”,上海鸿慈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蒋燕清主任告诉各位父母:一般情况下,孩子3岁以后,就应该和父母分床而睡。这是因为,就生理方面而言:父母吐出的废气,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父母睡觉可能发出各种异响(如爸爸的鼾声),很容易吵醒熟睡中的孩子,不利于孩子的睡眠。同时,3-6岁恰好是在“俄狄浦斯情节”期间,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外部,产生独立性和控制感,并且会对父母的关系、两性之间的问题比较敏感,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随着孩子的长大,“分床”是刻不容缓。蒋燕清主任建议:婴儿期可把婴儿床放在父母身边,这样做可使孩子及早脱离父母怀抱。分床前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过程,可尝试两个小技巧:一是消退法:父母在孩子出现睡意后将其放在自己的床上,然后忽略期间的任何哭闹,直到第二天早晨起床时间;二是逐步消退法:将似睡而还未完全睡着的孩子独自放到床上,按照事先设定的时间在孩子的卧室门口等待,然后渐渐延长每次在门口等待的时间间隔,直到最后孩子独立睡着。
有时“分床”困难不是孩子不够独立,而是母亲有分离焦虑,担心孩子夜间怕黑,怕怪物,尿床,蹬被子等。了解了以上方法,相信“分床”不应再是一件难事。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