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延安中学四男生北极考察的最大收获——~~~
延安中学四男生北极考察的最大收获——~~~
     
2014年02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安中学四男生北极考察的最大收获——
勇气是迈开科研的第一步
马丹
■ 雨中造访海鸠山
■ 沈泽源勇敢地跳进北极冰冷的海水中
  “斯瓦尔巴德群岛,北纬81度11分。”这个地理位置对上海延安中学的四个男生而言有着极特别的意义,它是去年那场北极之旅去往的最北点。“去北极前是抱着探险心态,但从北极回来,无论是直面北极熊之死,还是体会北极生物多样性,都让我们心存对科学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有时候,勇气或许就促使你迈开科学的第一步。”

  虽然已从北极探险之旅回来已有半年之久,余思易、沈泽源、茅圣轩和姚俊嵘谈及北极仍是兴奋不已,更把在地球极北学会的科学探究精神延续了下来。上个月,他们每人都向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提交了一份有关北极的科学研究课题。

  带着课题自己找专家

  对人类而言,能去到地球两极与冰雪世界相拥已不是稀奇事。近年来,也不断有上海高中生前往极地探险的消息传出,但像余思易们这样出发前就带着课题去北极的并不多。这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华东师大教授张树义第二次组织上海中学生去北极科学考察,考察时间为期10余天,考察团中除了延安中学的四名学生外,还有来自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格致中学等学校的学生。

  延安中学高二(12)班的沈泽源和高二(3)班的余思易是初中同学,从小就在一起搞些科学小实验。一起报名参加了北极学生考察团后,两人就一直琢磨着找选题、找导师的事。“以前觉得兴趣对科学研究很重要,但没想到勇气才是促使我迈出科研的第一步。”余思易说,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直接就“杀”去了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所。当时,他带着自己有关北极微微生物的课题敲开了极地中心一个个科研室的门,终于遇到了答应带教他的对口专业的导师、微生物科室的林凌博士。和余思易一样,沈泽源们也都是第一次踏出校园,主动向专家寻求科学指导和帮助。

  跳入北冰洋挑战自我

  跃入海洋,是船员到达航行的最北端或最南端时举行的一个传统仪式。这次“北极之旅”,四个男生也和船员一起,一同跳入北冰洋,挑战在冰水中游泳。虽然考察团抵达北极的时间是北极的夏天,但是海温依旧很低,接近于零度。姚俊嵘说,咬牙跳入海水那一刻,脑袋里其实一片空白。“刚入水时,还没有感觉到寒意,只有刺激、兴奋和快感,尤其是看到自己被海水包围,海面上还有浮冰相伴。但没几秒钟后,刺骨的寒冷就会刺痛皮肤。爬上船后,全身湿漉漉的,更是有点冷。”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沈泽源从小与海洋军事有着不解之缘。5岁时,他就爱画军舰图,10岁,就捧着《海权论》津津有味地读。“对于浩瀚的海洋,我始终有一种征服欲。跳入海中就是一种海洋精神的体验。”沈泽源说,在北极之旅中,他还巧遇过中国极地科考队队员。“别看北冰洋很美,但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环境。这种科学精神也是北极行的一大收获。”

  张树义说,这些孩子平时都生活在相对平淡的环境,从来无法想象北极是什么样子。“去北极除了体会探险精神,更希望孩子们能在这种环境下学做科考,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意志。”

  本报记者 马丹

  北极日记摘选

  茅圣轩:朗伊尔宾的化石山

  今天,两位当地登山探险家带着训练有素的雪橇猎狗带领我们去征服远处的化石山。来到山脚下,突然下起太阳雨。刚才还结结实实的泥土,突然变得松软起来。我脚下一滑,右手撑在了地上,手上沾满了泥土。于是,我压低重心,满身大汗地爬上了山顶。

  终于爬上山顶,我和伙伴们开始寻找化石,却无从下手。登山家好心指点:“化石一般都是层理结构,而且化石一般不会直接显露在外面,要靠锤子去砸开层理石块,也许才能找到化石的痕迹。”还记得找到第一块层理结构的石头,我立刻拿榔头敲。那位热心的朗伊尔宾人笑着告诉我,要对着凹状的纹路去敲!终于,我寻找到一块完整的叶脉化石痕迹,心中雀跃不已。北极的化石山,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寒冷的气候,更是给人的一种新鲜与挑战。

  专家点评:

  茅圣轩是一个做事有板有眼、十分认真的“大”学生,但对待科学的态度特别严谨。

  余思易:敬畏人类之渺小

  也许只有在行走于冰川之上时,我才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的渺小。我们一直以万物之长自居,但比之于自然,每个人甚至都算不上是沧海一粟。走上冰川亲眼看见大块冰落入海中的场面,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吧。

  张老师曾说,在野外,一个小差错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冰川上,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水流声,抑或是冰川融化的声音吧,这都给人一种冰川是活着的感受。然而,目前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冰川仍难逃加速融化的命运,这使人无法不为其感到遗憾。

  专家点评:

  北极之谜并不能靠一次旅行就能解读。敬畏之情开启的是科学探究的大门,考察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学会科研的方法,保持科研的兴趣。

  沈泽源:救助小海雀

  我们在路边小溪中发现一只雏鸟正不断尝试向上游游去,可是怎么也不成功。于是,我们将小鸟捧在手中,去找科学家求助。一群动物学家仔细检查了这只小海雀,告诉我们小鸟很健康,只是因为没能借着高空的气流学会飞翔。他们不建议我们帮助小鸟,“因为人类没有权利改变大自然的选择。”

  可是第二天,动物学家们发现小海雀仍在原地挣扎时,就把它带上屋顶尝试抛扔法训练她飞行。最终,小海雀本能地展开翅膀,开始飞翔。

  对此,我产生了强烈的疑问——他们为什么最终还是帮助了这只小鸟?我们到底应该不应该插手大自然的事务?曾有人说,如果你爱这个地球,就请不要改变原有的一切;生物只属于自然而不是人类。

  专家点评:

  在自然界,救与不救这样的个体,都是有道理的。救,是出于人类的人道;不救,是基于不干预大自然的原则。

  本版照片均为被采访对象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艺评论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长会
   第B04版:留学广角/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勇气是迈开科研的第一步
广告
新民晚报每周聚焦/教育周刊B02勇气是迈开科研的第一步 2014-02-26 2 2014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