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惊讶和尴尬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学生守则里就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要求,经过了十几年的文明礼貌、德育教育,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心理咨询师刘晔萍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作了一个微型调查———
早餐时间,刘老师在食堂买好点心找到一个空位,坐下,面对面的男生正在吃包子,原本抬着的头迅速低下,根本不看她一眼,眼看着他吃完后即起身离开,连一个问候的眼神都没有留下。刘老师有些郁闷,回家和自己的先生开玩笑说:“我也没有长得惨不忍睹啊,他为何连看一眼都不肯呢?”先生笑道:“学生胆小,不会打招呼。”刘老师不认可这个结论。
第二天刘晔萍又试,午餐时间,她端着餐盘走到一个位子坐下,边上已经有两个男生在吃饭,“两位帅哥,你们好。”刘老师这次笑眯眯地主动打招呼,谁知这句普通的问候让他们的身体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颤动,“你有什么事?”他们带着警觉地问。“没有事,只是同桌吃饭,问候一下啊!”刘老师的这句话让他们的吃惊神情放松了下来。
此后,刘晔萍又试了多次,在女大学生中也有同样的反应。
不打招呼很正常啊
我们的大学生读书到现在,德育的礼貌教育一直到大学,可是为何连最简单的招呼也不会呢?刘晔萍还特意为此找学生征询答案,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对不认识的人,我们从来不打招呼,因为那样会很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如果自己和陌生人打招呼会被人误解成有问题。”
原来见面不打招呼是正常的,但一个小小友善的见面招呼却会被曲解。刘老师感慨道:“不知道从小到大我们学校的礼貌教育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少老师也习惯了对学生视而不见,于是,礼貌成了一个美丽的空洞用词,而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习惯了不主动和人打招呼。”
有个男生这样对刘老师说:“如果我和一个同桌的陌生女生打招呼,她可能马上站起来转移地方吃饭了,这样我会很尴尬,”为了不让这样的尴尬出现,男生不和女生说话,也就成了普遍现象,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不和陌生人说话”处处可见,可是这些“陌生人”,其实都是一校之友啊。
于是有外校的学生感叹:“这个校园有点冷”。刘老师说:“是的,我们都感觉到了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推而广之,这样的‘冷’,仅仅是在校园吗?这难道不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缩影吗。”
我们的爸妈也这样
分析起来,有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大一学生小何说,仔细想起来,爸爸妈妈好像一直不太愿意和别人有太多交流,小时候,他很喜欢跑到对面邻居家,找他们的孩子一起玩,但每次都被妈妈着急叫回家,还总是和他说,不要随便去别人家。
一个人会不会打招呼真的无关紧要吗?刘晔萍说,做家长的,千万别小看了这件事,其实,教会孩子和人打招呼,让孩子从小学会问候周围人甚至陌生人,是引领孩子踏入社会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会和人打招呼的孩子,容易具备较高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慢慢长大的孩子来说,其重要性真的不亚于考试得高分。
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绝对需要家长的身体力行。而给我们的环境“加温”其实也不难,只需要一个微笑和一句问候。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一起努力,就能让我们的周围变得温暖和温馨。 本报记者 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