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条件与艺术、与应用有关,与大小、房龄无关。
随着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象:许多人占有更大房子的愿望与日俱增。由此空置房、占置房等等时见报端,房妹、房叔、房婶更是跳三舞二地频频登场,人们物质化的神经被越绷越紧。果真需要吗?
最近微博上流行用“高大上”来形容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如今很多人对住房的观念也是如此,似乎住房面积越大、空间占有越多,就越显得生活水平“高大上”,既显身价又有艺术品位。这种“以大为美”又被广而扩之,延伸到办公室越大越显身份,用车也越大型越有面子。而事实上呢?对比之下,香港设计师张智强的30平米蜗居正是最有力的反驳;微博上被疯狂转发的“蜗居改造”、“宿舍大变样”,也充分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空间一样可以住得很艺术、很娱乐。
居住需要满足人的很多需求: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最实际的使用需要、令人舒心的视觉需要,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艺术需要等等,要满足这些需要中,“高大上”绝对不是必要条件,有时甚至恰恰相反,小空间往往更能激发设计,更能展现艺术的智慧和张力。
在空间使用这一点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做得很好,而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一旦在居住空间上追求面积大,势必会对本来就紧缺的自然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想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建筑密集程度,再联系到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日益严重的雾霾,再不赶快纠正这种崇尚“高大上”的风气,我们的整个城市都会变得不宜居,那时候,个人的住宅再大再豪华,事实上的美又会在何处?
借着今年刚刚过去的“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但愿大家更正一下住房、占房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