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问题1
真的是“西方遇见东方”?
“文化创意”产业当然是近年来国人极力追捧的词汇,可是和有着悠久创意传统的西方创意强国相比,我们尚处于起步追赶的阶段。
所以,无论是什么名义的涉艺术涉创意涉设计产业,找西方就成为坚定的思维定势,就像这次名头响亮的“设计上海”,巨大的帽子下,同样“逾150个世界知名艺术设计品牌齐聚上海,其中90%的品牌为首次登陆中国”,所以举办方称“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原创设计博览会”,是“东方遇见了西方”。其实,说东方邀请了西方,英国公司允而操刀似乎更为合适;再者,巨大的设计帽子下面,其实是家具展,于是走出展馆,不免心生被忽悠的感觉。设计视野里,家具毕竟只是极小的一块呢。
我们邀请人家并能邀请到,当然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受到世界重视的必然结果,可是当我们徜徉在气势颇为宏大的“竹林深处”,看到被裁剪的粗粗竹竿,零碎飘荡着的印花布,听着各种林间声音的“营造”:这位爱尔兰艺术家分明是试图用中国的元素迎合中国的观者,就好比西医遇见了中医,我们的感觉就是西方艺术家碰上中国观众时表现出的生硬且无厘头,倒不如清晨走进乡间的竹林更来得的的真真而新鲜水灵。
还有英国老牌制造商葛福瑞(Geoffrey Parker Games)设计的中国“国粹”——麻将桌,麻将盒旁站满了参观者。盒子分为4层,第一层装雪茄,第二三层放置麻将牌,最后一层空间最大,用于摆放茶杯。一位老者观看后感叹“真是中西合璧”,我们看了心里味道怪怪的。
西方来到了东方之后,西方艺术家们有先行者、有疑虑者(一楼设立的知识产权室印证了的),也有迎合者,所以即使东方真的遇见了西方,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说呢?
思考问题2
设计高手一定在民间?
不仅是设计上海,国内各种展、节、周,都时兴找来非黑眼睛黑头发设计师,且越多越荣,蔚成时尚。
比如建筑,扎哈、诺曼·福克斯、格伦·马库特等等,请他们设计鸟巢、大裤衩、秋裤、巨蛋,凡此种种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但,作为艺术与生活之桥的设计,是否一定行必请大师?我想起了一句“高手在民间”的话,尤其是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大中城市,“设计智库”里应有民间的份额。
我们的民族向来智慧幽默,且不说那些卷筒做成墙花,衣服破了一个洞便绣只蝴蝶,树墩子变成凤凰椅子的,这些奇思妙想的呈现者们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还有,也许你听过橘子的广告——“甜过初恋”,网吧的“网速实在太快,请系好安全带”,还有彩票广告:“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屌丝,进来买张刮刮乐,出去就变高富帅。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说哪一个不是“宣传自己像神”一样的高手?
说说西班牙的萨拉曼卡(Salamanca)的贝壳之家(Casa de las Conchas),这是一座建于15世纪的非典型哥特式建筑,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密密麻麻地攀附着贝壳状的外凸石刻,煞是惹眼;往里走,房子的大门、阳台、扶手、灯具,极精致的花纹格局,加上镶贴着扇贝样的贝壳,连扶手望柱上的狮子手捧的盾牌也像扇贝,以至于参观者感叹“屋檐华丽也算了,连个水漏也是个艺术雕刻”,“想必高迪也来观摩过”。这栋用贝壳设计装饰的宫殿今已声名远播,可是作者却是无名氏。
思考问题3
名头响亮接地气有多少?
当邀请非中文名字的设计师为创意、设计、艺术站台、走场、顶腰成为我们谋划创意产业的习惯时,我们可曾想到过“票房”,可曾想到这些大师们的创意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接了百姓的地气?
年前沪上的一场“西岸”双年展那惨淡的参观场景让我们至今仍觉得:即使是政府行为,也不该这样近乎傻地烧钱,那都是纳税人的钱哪!我们从进去参观到离开,一个多小时里场内所有的人(包括工作人员)不超过30人。这样的艺术、这样的设计,无论专家们如何自我陶醉自我赞许,也是失败的,因为它不接地气。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一位负责人所说,上海正在致力于:“搭建一个亲民互动的平台,把设计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心中,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关注设计、参与设计、享受设计。让繁复的设计‘平民化’,易懂;让简单的设计‘专业化’,好用。”
令人欣喜的是,行业、企业率先行动起来,海峡两岸运动鞋创意大赛已经办了数届;中国元素创意大赛、各地官方的设计大赛近年来也纷纷登场,最近台州的创意设计大赛内容就涉及视觉传达设计、生活饰品、卫浴洁具等。说近的,在“设计上海”博览现场,倒是对一家名叫“如恩制作”的作品给我们的印象颇深,那是一张由木材与玻璃钢制成的黑色座椅,已被大英博物馆采用;还有瓷木结合的明式家具,木质座椅配上陶瓷靠背,正如设计师所说:“家具不应仅仅是工具,更应是艺术品。改良古典家具,我们要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