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是在问聪明、念旧,还是道德指数?这取决于问题的后半句,是一个冷僻复杂的知识点、一件很久以前的小事或久未谋面的人,还是一句诺言或一条不用教就知道的伦理规则。
信息的记忆是可以训练的。当你想提高记忆力,你会不辞辛苦地向高手请教那些搞脑筋的记忆法。人生的记忆却是可以熟视无睹的。那一字一句明明都还能倒背如流,那些道理也都“不能同意更多”,然而当你忍不住要违背那些承诺与规则时,记忆便瞬时不在了。
昨晚便是这般充满割裂感的情境。这厢,在“新民科学咖啡馆”里听“最强大脑”细说他的记忆方法,教大家如何用联想和定位记住一串杂乱无章的字母或数字;那边,手机订阅的各种公众号,几乎清一色地扯着与某人遗忘自己已为人夫人父有关或沾边的事儿。这不科学。
记忆与学习,各种认知功能,是脑科学家们钟爱的研究对象。所谓“越想忘掉的越忘不掉”是有科学解释的,因为情绪记忆是最难忘记的。科学家们也已经确定了童年记忆消退和永久遗忘的准确年龄:多数小朋友在3岁时能回忆起一年前发生的很多事,这些记忆将持续到5、6岁,但当7岁以后,童年记忆将迅速消退。不知科学家们会如何解释记忆如何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被抛诸脑后?或者,我们可以像英国心理学家一样,用复杂的量子理论来解释记忆的随时改变、个性的复杂两面性:一切充满不确定性,认知是一个变量,在被测量之前,它没有唯一确定的值。
忽而意识到,微博微信上那些刷屏的“某某体”,是人们在一个信息海量的时代不由自主地使用记忆法。记住了一件事里的某句话、某些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都不重要了。删除那些不重要的记忆,把它们交给数字存储技术。反正,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社会系统的遗忘能力被完美记忆所取代,丁点错误都将伴随终生。
只是,我有些不喜欢,某些美好记忆被弄脏了。在我的记忆里,《且行且珍惜》永远是那首毕业季、离别时吟唱友情的歌,“没有谁能忘记这真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