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晓卿:《舌尖》是将事业与爱好结合
陶禹舟
◀ 《舌尖2》剧照
  ◆ 陶禹舟

  皮肤黝黑,是陈晓卿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因此,他在江湖上有了一系列与“黑”有关的诨名,比如“老男人饭局”上众人起的“天不亮”,又比如“舌尖2”团队的称呼“黑总”。

  接触之后则发现,身为纪录片导演的他,不仅会用镜头讲故事,还深谙文学语言。比如,说到沈宏非为《舌尖上的中国》撰写的解说词,他形容它们“轻浮得让人心生欢喜”;又比如,看到《舌尖2》主创一年前的照片,他引用杜拉斯的话打趣:“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句话:“陈晓卿的状态是我向往的境界——或一头扎进什么地方拍个纪录片,或约一帮老男人喝大酒,或写写博客回忆美食和故乡。”而在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里,总导演陈晓卿将这几种境界合而为一,真正做到了将事业与爱好完美结合。

  1 伊文思的发问“带入门”

  时光倒回22年前,来自安徽灵璧的陈晓卿刚刚考进北京广播学院攻读摄影系,曾想当个作家的他调侃这是“婚纱摄影专业”。因为很长时间不适应画面思维,陈晓卿起初对拍纪录片并没有多少热爱,四年时光里,他印象最深的是海量地看各种外国片,“剧情片、纪录片都有”。

  1986年,读大四的陈晓卿到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实习,一次去邯郸拍新兵训练,拍了七天的素材,回来后却只编了一条新闻。陈晓卿心疼自己拍的东西,就一个人在机房里编着玩,结果鼓捣出一个15分钟的片子。带教老师偶然看见,觉得不错,就起名叫《战士从这里起步》,作为建军节献礼片播出了。

  对一个实习生来说,这样的成绩着实不错,可不久后陈晓卿便领教了什么叫“天外有天”。

  几个月后,拍过《四万万人民》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到北广讲课,《战士从这里起步》被作为学生作品推荐给他看。伊文思盯着一个战士哭的画面问陈晓卿:“你为什么不把他哭泣的镜头拍完呢?”这一问震动了陈晓卿,当时他所受的教育是特写镜头不超过5秒,却从来没想过让画面里的人自己走出来说点什么。

  2003年,陈晓卿在巴黎参加人类学电影节期间,特地前往蒙帕纳斯墓地,在伊文思的墓碑前放了一束鲜花。“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可能不会想到,88岁那年对一个中国青年说的短短几句话,影响了对方对纪录片的认识。”

  伊文思的发问让陈晓卿明白了一个道理:纪录片不只是按照编导的意图寻找什么,还要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本身。

  2 20年代表作类型多样

  1991年,26岁的陈晓卿在央视真正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早期代表作《远在北京的家》、《龙脊》,曾获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如今说来,陈晓卿只是谦虚地表示“一个纪录片做过就翻篇了”,但许多同行还是对这两部片子相当推崇。

  特别是《远在北京的家》,找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从她们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一直跟拍到她们在北京城,在一些人家安顿下来,历时一年半。城市如何的冷漠、伪善,外来者如何迁就它、适应它,在片子中表现得真实而克制。

  1996年起,陈晓卿转向文献纪录片,拍摄了《朱德》、《刘少奇》、《百年中国》、《宋庆龄》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拍摄《刘少奇》时,一段特别的拍摄经历让他多年以后想起来仍印象深刻。那是1998年初,经过关键人说服,摄制组得以面对面采访王光美。 “亲耳聆听王光美传奇的一生,对于任何一个传媒从业人员来说都是难得的。” 

  采访一共做了16天,素材长度长达一千多分钟,不过让陈晓卿遗憾的是,因各种原因,最终成片里,王光美的访谈不到5分钟。“那些磁带静静地躺在央视的素材库里,希望我将来的同行们能够发现它们,善待它们。”

  2007年,陈晓卿开始尝试制作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同样备受好评。谈及近年作品主题、类型多样,陈晓卿说,年轻的时候更多想实现自己的纪录片梦想,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现在快50岁了,更多则在想,怎么让中国的纪录片更多样化、区别化发展。比如带有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带有科学探秘性质的纪录片、旅游性质的纪录片等等。”

  3 《舌尖2》以美食见人生

  纵使早有多部获得大奖的作品,但真正让陈晓卿蜚声业内业外的,还是两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

  不过,这样一部让无数吃货“口水与泪水”齐飞的纪录片,最初的诞生过程却是一波三折。“2002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美食节目,当时就有想法做个纪录片。选题报上去以后,台里一直答复题材好,但没钱开拍。”陈晓卿透露。直到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钱也不再是问题了,“选题才很快被通过。”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表示,自己想做的从来都不是“吃货圣经”。从始至终, “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不管陈晓卿自己满不满意,《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不可取代的纪录片了。如何“续貂”来拍摄第二季,给陈晓卿和他的团队出了一个难题。经过郑重思考,陈晓卿给《舌尖2》定下的基调是:不要拍名菜、不要拍大菜,要去拍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美食。

  另一方面,《舌尖2》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以美食见人生。陈晓卿表示,因时间原因,第一季对这个主题展现得不够淋漓尽致,这也是第二季为何增大故事比重的原因。“我们希望《舌尖》能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中国的人文传统和社会变迁,看到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倔强、节俭、坚韧。”“《舌尖2》是有立场,有观点的”,陈晓卿坦言,“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在《舌尖2》中能够看到更多时代变迁下的中国。”

  4 慰藉心灵的才最美味

  除了纪录片,陈晓卿还有个重要标签——“吃货”。他透露,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好吃”的人。“7岁时,我就背着父母,用自己采的枸杞叶子焯一下,拌凉菜。后来上大学,每月也能从15块钱生活费中,努力挤出两块钱打牙祭。”他在吃上,还有强烈的好奇心,到了云南,就着蚂蚁、白糖和牛胃液拌出来的傣族撒撇,他都能面不改色地品尝一番。

  陈晓卿不仅爱吃美食,还爱搜索美食,把美食分享给朋友们。在京城文化圈有一则传说:在北京六环以内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时,只要把地址发给陈导,不出5分钟,一条餐馆推荐短信就会来到身边。虽有几分演义性质,但足可见陈晓卿在朋友中的“吃货”地位。

  不过,在陈晓卿看来,最好吃的食物,还是能让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比如下班之后路边遇到的一家小店,又比如承载了我到北京后记忆的那家朝鲜冷面馆。不过,要说最至高无上的美味,还当属妈妈做的饭菜。”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国》贯穿始终的理念。

  陈晓卿不喜欢那些在饭局上教别人先吃什么、后吃什么、该怎么吃才不会“吃错”的所谓“美食家”:“真正的讲究,说穿了就是没那么多讲究,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满足就好。有些美食家在饭局上特别喜欢教别人,这很矫情。”在他看来,美食很多时候只跟个人的味觉、嗅觉有关,“是很私密”。而饭局,更多是吃“人”,“跟美食本身没多大关系。”

  说到自己心中的美食家,他则称够上标准的很少,“不仅要见识多,味觉敏锐,有好奇心;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在他看来,自梁实秋、陆文夫和汪曾祺死后,国内这种人就没有了。“大多人对食物本身的了解还是太少,对食物的源流理解得也不够深入,以为把原料搞明白规矩弄清楚就可以写就一篇传世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家装专版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陈晓卿:《舌尖》是将事业与爱好结合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陈晓卿:《舌尖》是将事业与爱好结合 2014-04-27 2 2014年04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