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为上海中学辩论协会会长和校队主力,多次参加涉外中学生辩论赛事,颇多体会,结合参考文献,撰成《中美辩论形式的异同及其成因初探》一文,参加上海市英特尔科创大赛。本刊予以节略发表,供大家参考)
中式辩论的辩题,一般以哲学和价值观命题为主。例如: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辩题“愚公应该移山/愚公应该搬家”。
2012年上海市高中生英语辩论赛“Silence is gold”。
而美式辩论的辩题,一般以针对现实问题的命题为主。例如2012年的三个辩题:
美国联邦政府应该持续增加在美国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
美国应将宪法赋予公民的正当程序保护扩大到那些被指控恐怖主义的非美国公民。
国会应该更新联邦攻击武器禁令。
美式辩题,一般即使是偏向价值观和哲学的辩题,也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政府决议上,从而使双方价值观可以通过实证分析体现,避免了空对空的辩论。
而中美不同的辩论赛制(此处从略)体现了不同的侧重,决定了不同的最优策略。概言之:
1.中式辩论重视一支分工明确的辩论队,同时鼓励个人能力的发挥。美式辩论强调队员的个人能力全面均衡。
2.中式辩论比美式更侧重于正面交锋和即时反应密集的质询和自由辩论,而美式辩论更侧重于观点可以充分发展的陈述。
3.中式辩论中,裁判是局外者,队员均为面对面发言,且一般不提及胜负。而美式辩论中裁判是双方争取说服的对象,因此需要直接向裁判请求判定己方胜利。
4.中式辩论的打分制度多样但主观性过强,在实际打分中往往归于整体印象。但这一打分方式易被众多因素干扰。例如裁判对最后的总结印象往往较深,因此常有靠总结翻盘的局面出现。而美式辩论标准客观且单一,易于操作,但往往不能体现出辩手的雄辩气质和语言素养。
5.两种辩论形式都注重论据的选择和论证的表述,但中式辩论并不要求论据的学术性。
6.两种辩论形式都注重逻辑的严谨。但相比之下,中式辩论乐于看到复杂的逻辑推演和分析,但美式辩论则崇尚简单明了的一步逻辑。
毫无疑问,形成中美辩论形式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他们起源的不同。
中国的辩论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后世的禅宗公案、经学辩论等,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的辩论,往往辞藻凝练而寓意无穷,涉及的思考也非常深入。他们对如今中式辩论中崇尚用词简短巧妙而有深意、手段多样、临场发挥精彩的取向,影响至深。
中式辩论的选题和注重逻辑的辩论手段还深受以好辩著称的名家思想的影响。中式辩论选题和辩论对语言本身的关注,及在复杂逻辑和哲学层面的探讨,看似不够实际,实则是对古代哲学家辩论形式的传承和无意识的效仿。
而美式辩论虽然也传承了古希腊和启蒙时期的辩论思维,但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则来源于以下不同场合下的辩论。
Policy Debate最早来源于大学校内,辩手和裁判的设定均是大学中对相关知识非常了解并有很强学术能力的人,因此是面向对手辩论。由于讨论的都是学术话题,必须遵从学术规范。使用质询而非自由辩论,则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深究。
LincolnDouglas Debate则来源于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在参议院为了争取(阻止)立法而进行的一对一的关于奴隶制的数场辩论。这种辩论兼顾了充实的内容和演讲技巧、个人魅力,虽然看似偏向价值观层面的辩论,但仍然以具体的政策作为其出发点。
Public Forum Debate则来源于竞选中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裁判被设定为一个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普通观众。虽然面向对手辩论,但辩手的目的实则都是争取观众的支持。因此这种辩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都最低,而对表述能力有最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不同的美式辩论,充分显示美式辩论总体上重实用而轻表达,论证清晰严谨,论据充分可靠的特点。总而言之,中美两国的辩论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完全可相互补充、借鉴,以期获得制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