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竹
作家
【嘉宾】
史蜀君
导演
富敏
导演
张弘
导演
林岚
出版人
主持人的话
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让大众视线再一次聚焦到了《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青春题材文艺作品上。从小说的畅销,到电影的大卖,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青春题材作品的渴求。可是,青春题材的选择可以更多元,青春的颜色可以更多彩——
新闻背景
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日前在京首发,其中的电影艺术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存在着叙事弱、内涵弱、人文关怀差和青春题材多但涉及主题窄的特点。报告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根据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虽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与导演的“粉丝效应”,影片迅速获得话题效应和广泛的年轻人受众群,但在电影叙事上,《致青春》主人公校园里与毕业后前后两部分,风格上还不够统一,叙事节奏亦有断裂感,《小时代》重场面轻情节,在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空间过度渲染的同时,影片情节则显得矫情而单薄。
(凤凰网)
A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地气”
主持人: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日前在京首发,对去年大热的几部青春题材电影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作为老一辈的导演,您曾导过《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女大学生之死》等青春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您怎样看待今天的青春题材电影的创作?
史蜀君:有人在微博上给我留言说:史老师,还是您的《女大学生宿舍》更接地气。我回复说:每个时代有自己的“地气”,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是不一样的。大学是特别能够敏锐地反映出时代脉搏的一个窗口。每个大学生背后是他们的家庭,来自不同家庭的他们,身上都带着家庭的印记。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在赵薇、郭敬明等年轻导演的电影里,我们看到校园中存在着一些小计谋、小算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实。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电影创作者要如何选择影片想要弘扬的东西,这和他的理念,对生活的解释有关。赵薇、郭敬明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赵薇、郭敬明他们的电影作品里描写的“明媚的忧伤”和我们那个时代的是不同的。但是,同样是聚焦在年轻人身上,对于命运的抗争、关于青春、友谊等等都是一样的。他们把自己生活中的东西表现出来,那是很自然的。
我作为过来人,无法对郭敬明他们做出评价。我只能说,在我的时代,我喜欢用那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我更愿意在青春题材的电影中,多表现一些阳光的、积极的东西。即使在市场经济早已非常发达的美国,他们的校园中也有阴暗糟糕的一面,但是,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依然会弘扬纯真的友谊、正直的品质等积极阳光的东西。
主持人:从相关的数据看,十几岁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观众。可是,真正反映他们的生活的电影似乎很少?
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在那个时代是孤零零的,希望现在能够多一些反映年轻人现实生活的电影。我另外两部青春题材电影《失踪的女中学生》《女大学生之死》,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反馈。《失踪的女中学生》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早恋的电影。电影上映后,我收到很多来信。很多中学生给我写信说:"你真的很理解我们。"同时,也有很多家长给我写信,骂我教坏孩子。而《女大学生之死》这部电影在放映时,很多大学生都去看了,并且非常感动。有一位医学博士对我说,"这部电影将伴随我整个医疗生涯。"我觉得,一个创作者能够挖掘生活,唤起年轻人的情怀、情操,是很重要的。年轻的观众会用很大的欲望去关注那些反映他们生活、情感的电影。青春题材的电影很有前途。
B 好作品总是植根于生活的厚土中
主持人: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是很多70后、80后记忆里难以抹去的一道亮色。过去了这么多年,回头看这个剧,富敏老师和张弘老师,作为创作者会有怎样的感受?
富敏:当时拍这个戏的时候,对于青春偶像剧,我们没有太多的概念,可以说是懵懵懂懂,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戏其实是具备了青春偶像剧的很多元素的,比如,陈菲儿是很梦幻的一个女孩,袁野是很帅气的男生。帅哥、美女是如今的青春偶像剧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作这个剧,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体验生活,跑了上海好多所学校,和学生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那个时候,我们的女儿也正处于青春期。我们夫妻俩两地分居十五年,女儿一直跟着我生活,当我们结束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时,在我们的家庭中,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一开始是格格不入的,经常是两句话不合就吵起来。女儿喜欢看的书,她在花钱上的方式等等和我们有着太多的差异,当时,我妈妈还和我们一起生活,祖孙三代的碰撞,都是可以写进戏里的故事。
我记得当时我们家刚刚装修好房子,女儿过生日,我们就让她请同学们到家里来玩。我们夫妻俩还主动避开,到外面逛了一天。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没想到,一回到家,孩子们正玩得兴头上,特别不乐意我们这个时候回来扫了他们的兴致。
主持人:您想说的是,《十六岁的花季》的故事背后是特别扎实的生活积淀。
富敏:是啊。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好的影视剧,往往也是作者积累了很多年出来的东西。一部戏火了,紧接着再出来一部、两部,可能就没有第一部那么精彩,有的时候就会注水,因为生活的积累需要时间。很多人喜欢韩剧,一些特别火的韩剧里面,那些婆婆妈妈的故事背后,生活的底蕴很厚的。
主持人:很多人在叹息,现在似乎很难再看到《十六岁的花季》这样可以成为经典的青春题材影视剧了。
张弘: 文艺作品的创作是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的。现在社会大环境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就拿房子来说,过去,没有买房的概念,大家都等着单位分房子。那要几岁才会有自己的房子呢?一般都得四十多岁才能分到房子。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要在结婚前就有自己的房子。你看,柏万青的节目里,好多家庭矛盾都是和房子有关。
C 面临困境的是出品人而非创作者
主持人:如果说《女大学生宿舍》《十六岁的花季》,属于70后、80后们的青春题材作品,那么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公司共同策划的“90后·零姿态”出版项目,带给我们的则是90后们的青春题材,是“进行时”的作品。作为出版人,林岚怎么看当下的青春题材作品?
林岚:首先,我想说说“零姿态”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对90后的一个认识。我觉得他们心态更开放、更不愿被束缚、也不愿去束缚别人。你可以认为他们更自由也更自我。他们允许别人自由或者说比较不关心别人的评价或状态。他们只想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虽然这种表达中的思想深度、哲学意味都还是比较浅层次的,但是他们的关注(比如环保、科技对人的改造)就是态度,而且不会因为浅就不表达。当然更可能的是他们对深浅本身的认知也还浅,但他们不害怕表达自己的关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进步。我认为他们比80后那代作者更不“苦大仇深”,更不“怨天尤人”,同时也更纯净。所以,零姿态就是没有姿态,没有姿态也是一种姿态。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代言人,也有每一代和社会互动的不同。但是,青春的成长与疼痛是永恒的,而且这种疼痛中有些是相同的或是相近的,不同时代人,他们对自我、对异性、对社会,以及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认识成长都是共同的。
青春的苦闷也逃不脱这种认知的苦闷。甚至,这种苦闷会伴随人的一生。因为,真正能从中成熟起来,悦纳自己的人生的人永远是每一代中的少数,所以,《小时代》这种电影就永远会有市场。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摆脱成长的苦闷。也没有真正的心理成熟和与自我、与社会的和解,这种时候虚幻是一种麻醉剂。
有人在《致青春》中怀旧,就有人在《小时代》中沉湎。甚至有人在其中将自己代入,去穿漂亮的衣服、过一种所谓的“人上人”的生活。包括小四自己,有钱、出名,都不等于他能洗白自己的底色,证明自己高贵。
主持人:不管是出版物还是影视剧,我们的青春题材文艺作品似乎不够丰富和多元,这中间是否遇到困境?
林岚:我觉得真正的困境不在于创作者,而在于阅读者与出品者。这里的阅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的困境在于由于技术的发展,可读的东西、可看的东西、可听的东西都太多了,于是选择才是困境。表面看,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见过最好的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所以,如果一直都是同质化的选择,那么他们可能永远选不到最好也看不到最好。最后,他们将永远限于阅读垃圾的困境。谁能成为他们选择的指南?那就是第二个困境,另一类人,姑且称为成年人吧,他们能读懂多少呢?如果不懂他们又如何替他们选择?在西方的教育中一直说,父母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的视线,才能和孩子有完整的交流。这同样是我们这些成人阅读者和文艺作品出品者所要遵循的,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真正蹲下来了呢?又有多少人是因为骨头太老根本蹲不下来了呢?
至于青春题材作品的创作者,我觉得他们没有困境,因为他们当中没有才华的、没有毅力的、没有和同代人同步成长的,都会被岁月淘汰。
【结束语】
据统计,内地电影主力观众的平均年龄逐年走低,2009年是25.7岁,2013年已下探至21.4岁。这意味着对于这些还在校园中的年轻人,文艺作品的消费是他们零花钱里最重要的一项支出。青春题材是一个大大的金矿,等待着被挖掘,更等待着被发现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