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这个月,三联书店网站首页上的这句话,在这个春天的深夜里,把京城很多爱书人吸引到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的三联韬奋书店。
4月8日,三联韬奋书店悄悄地开始24小时试运营,“一开始只是在豆瓣上发布了消息,谁知当天晚上来了几十家境内外媒体。”樊希安是三联书店总经理,是“深夜书房”最初的创意者也是最有力的执行者。
从10天试运营到4月23日24小时书店正式开业,两个星期的答卷,让樊希安很满意,叫好又叫座:平均每天晚上销售图书近3万元,高于以往白天的销售额。更让都市人的夜生活,除了夜店酒吧和KTV之外,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4月22日,李克强总理亲笔给三联韬奋书店写信,鼓励24小时书店成为城市“精神地标”。
来自市场、读者、政府的三重鼓舞,樊希安说,“我有信心把24小时书店办下去”。
1 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事
尽管带着总经理的头衔,但翻开樊希安的履历会发现,这是一个十足的文化人,做过部队新闻报道员、出版社总编,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直到54岁才开始担任三联书店的一把手。著有专著《公木评传》,长篇传记文学《双枪老太婆传》,报告文学集《事业与追求》等,诗集《五松居新咏》获全国新古诗评选一等奖。
军人出身的社会责任感,加上知识分子的文学情怀,让樊希安不甘于每天仅仅对着一堆营业数据和报表,“我其实不是很理性的人。”
樊希安的朋友们知道他要办24小时书店的计划后,都泼起了冷水,“老樊,你59岁了,还有一年就退休了,谁不是求一个太太平平,你当心前功尽弃。”现在,他终于可以笑对质疑大声说,“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
樊希安想办24小时书店的想法由来已久,“我五六年之前到台湾诚品24小时书店去访问,看到这不仅是一间书店,而且是一个文化品牌,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心灵家园,当时就想,北京有没有可能办一个。”但当时的现实让老樊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美术馆东街不像现在这样热闹,客流量没法保证;还有就是三联书店没法像诚品那样多元经营,咱不能做赔钱买卖。”
转机出现在2013年,“去年下半年,我真正觉得24小时书店在北京可以开了。”先是国家给予实体书店利好政策,免除13%的增值税,还定向扶持全国56家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作为其中之一,得到了100万元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是输血,更是注入信心”。
更加重要的是,书店周边的商业气息和文化气息日益浓厚,让樊希安觉得足以支撑一家“不打烊”的书店,“地铁6号线开通,美术馆这里交通更加便利,客流明显增加。我们的周边,东靠正在开发的大型隆福寺文化广场,西接中国美术馆,南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往北则有两个京城文化休闲热门地——南锣鼓巷和后海。特别是有2趟夜班车经过美术馆站。这些周边配套为读者夜间到店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两年前,樊希安把书店的二楼租给咖啡店“雕刻时光”经营,就是为“深夜书店”探路,“去年下半年开始,咖啡店每天都挤满了人,找不到空位,当时我就觉得是时候了。”
今年春节过后,三联韬奋书店内部就正式开始筹备工作,为了满足夜间营业的条件,书店新增了15名员工,确保每天晚上有7到8个工作人员。
2 给爱阅读的人留一盏灯
“开春了,春风沉醉的深夜,影院清场,商店打烊,我们这里有一张书桌、一盏灯光,留给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人们——在这里,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这句话,樊希安不断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
试营业10天,樊希安没睡过一晚上安稳觉,“还是心里没底,毕竟24小时书店在国内我们不是第一家,但之前的尝试都不太理想。”
销售数字每天工作人员都会汇报,樊希安更在意的,是顾客的感受,特别是年轻人的反应。为此,他在10天里每天都挑不同的时间“巡店”,最早的早晨7时,最晚一次凌晨4时。让樊希安高兴的是,夜读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不仅有北京本地的,还有特意从外地闻讯而来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上海来的年轻人,本来已经买了回程的票,听说我们营业立马退了票。”
樊希安说,试营业之后每晚的客流量从开始的100人逐步攀升,有学生,也有下班后赶来的上班族,“他们有的是报纸电视上看到的,有的是微信、微博上知道的。”
深夜里的三联韬奋书店,正在成为东城区夜晚最有魅力的一点烛光,书店的过道摆着10余张蓝色书桌,红色阅读灯亮着,只有纸张翻过的窸窣声,有几天深夜,樊希安也会拿一本书,以读者的身份和身边的年轻人交谈,“很多人和我说安静夜读的感觉真好。”
还有一些人会拿诚品书店与这里比较,“一个香港人说自己经常去诚品,虽然网上的书更便宜,但逛书店是一种生活。”
根据樊希安的观察,夜间读者主要集中在晚上10到12时,“12点之前人比较多,后半夜有30-50人,办24小时书店是让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不至于没地方去,能让他们度过一个有书陪伴的夜晚,我们感到欣慰。”
3 人要不读书,心灵是灰暗的
樊希安去年在一次图书颁奖仪式上即兴说过一句说,“看到雾霾天气,想到两句话:环境不治理,天空是灰暗的,人要不读书,心灵是灰暗的”。
他会不定期地向身边的年轻人荐书,各种类型的都有,比如他最近一年熟读的《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这本吴敬琏先生和马国川先生合著的书全面反映了对中国改革的最新思考,直面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艰难历程,剖析了当前中国问题的深刻原因,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樊希安一直都是全民阅读活动最积极的倡导者,今年1月17日,他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等各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樊希安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应深入持久地在全国倡导全民阅读活动。还赠送给总理一本书——《邓小平时代》,这一建议最终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我们现在创办24小时书店,就是为了推动全民阅读。”樊希安说。
4月18日,试运营10天结束后,樊希安曾致信李克强,介绍创办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的情况,信寄出之后的第四天下午,樊希安接到李克强的回信。李克强在信中说,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
这是李克强第二次致信三联书店。2012年6月,三联书店80周年店庆时,李克强曾专门致信。李克强在信中说,“我是三联书店多年的读者,也曾经常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书丛中流连并购书,生活中不能没有读书,读书总会得到新知,即便是温故亦可知新”。
4 只要读书流浪汉也接待
“老樊,你这面红旗能扛多久”,全国范围内实体书店依然哀鸿遍野,三联书店的24小时尝试尽管尝到了甜头但还是不断有人质疑,樊希安对此早就心里算了一本账。
“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长期坚持下来,建立长效机制,应该说,只要读者认可,只要不亏本,我们的24小时书店就会长期运行下去。”樊希安经过测算,24小时书店每年的投入200万元左右,这其中100万元来自于国家免税政策为我们增加的收入,另外的100万元是三联书店需要承担的成本。三联书店是一个品牌出版单位,每年的利润有6000万元,因此每年拿出这100万元来公益性地回馈社会力所能及。此外,三联书店现在经营1500平方米的书店面积都是自己的房产,不需要付房租,这节省了很多成本,不少民营书店都是因为房租上涨而开不下去的。
樊希安透露,目前至少已经有七八家社团组织找到他们,希望合作搞公益活动。“以后书店每周最少搞一次活动,请出版社介绍新书,请作者签售,请明星谈写书、读书,也请普通读者来交流,时间段大概都在晚9点至11点。”而在设施方面,还会增加一些书桌,楼上10张、楼下10张,比现在多一倍。白天,楼下靠窗的书桌也不拆掉。
“三联书店本身是一个国营出版社,为了服务社会才创办了三联韬奋书店。我们的老一辈邹韬奋先生强调竭诚为群众服务,书店的精神主要是服务精神。”樊希安说,即便是流浪汉来了,只要你来读书,我们就接待,“读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 希望“精神地标”梦想成真
4月23日的开业仪式高朋满座,作家王蒙说,24小时书店很有意义,是新的创举,在网络的冲击下,实体书店未来依然大有可为,“由于网络购书便捷,实体书店受到冲击,很多实体书店正在积极回应,使得我们的书店环境越来越优美,服务更丰富,使得我们的实体书店成为文化地标。”
当天,樊希安将李克强总理的来信在员工会议上宣读,“我个人感觉‘精神地标’是总理第一次提出来。以前我们都说‘文化地标’。总理提到‘精神地标’,层次更高了。读书不光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还会提高理想追求,甚至上升到核心价值观,从文化层面上升到精神、哲学的层面。”
春风不断,但樊希安看到希望的同时,并没有盲目乐观,毕竟电商线上销售的价格差距依旧如同天堑一般横亘在实体书店面前,“我希望电商能管理好销售的折扣。其实不少国家都有法律规定,新书出版后一年内或者18个月之内不能打折,这样网店和实体书店会相得益彰,实体书店就不会受到那么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