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在谈到自己孩子的读书情况时,有这样的感叹:越是被父母严厉地“叫”读书的孩子,成绩多不令人乐观;而那些用不着“叫”的,却往往成绩优秀。这是生活中的事实。由此我想到广义的读书。
这些年,每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前几天,各路媒体便大张旗鼓宣传读书。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重复“读书是何等的重要”,并把一些“据调查”“据统计”的数据公布于众。
那就来看看这些调查结果吧——有70.5%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的比例仅为5.2%。可见,至少“读书是重要的”算是个共识。
既然读书重要,为什么还要让人忧愁“不读书”并“叫”读书?有人甚或发出“阅读危机”之叹。但日前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称,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均略有提升。人们常把上世纪80年代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拿出来“说事”,以证现在“书风日下”。岂不知,如今的读书方式(途径)早已多样化了。比如,阅读电子书取代传统书籍的人越来越多。若不承认这也是读书,以此得出“不读书”的结论,拼命“叫”读书,是不是有些落伍了呢?
需要花更多注意力的应该是,营造一个能够促使大家自觉养成读书习惯的外部环境。从家庭说,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从小受熏陶,不只是靠逼。家长自己都不读书,怎么能让孩子心服?对国家、对社会来说,则不仅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去宣讲,更要有具体的政策倾斜、举措实施来落到实处。
此外,还应该注重深层的精神意蕴。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享受阅读的乐趣,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人类文明生出一份敬意。这些,恐怕光靠叫叫是不能实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