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忧虑的时刻。不要认为忧虑永远是坏的东西,其实人是需要一点忧虑来提升自己的努力,做出最佳的表现以获得成功的。研究显示,适度的忧虑使人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还能同时做几件工作。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生来就有一个应对外来威胁的系统,问题在于,当今社会压力增大,原有的应对系统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则,怎样获得适度的忧虑也是一个难点。
心理学家把人群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过分乐观的人,他们在面对工作时关注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忧虑来使其行动。对这类人群,心理专家们常用“动机测试法”,诱导他们说如果不行动的话会有怎样的后果,使他们获得适度的忧虑。另一类人则相反,他们做事有拖延的习惯——也就是现下流行的“拖延症”。他们非“玩心跳”不足以聚精会神:登飞机要等到最后一刻,交报告非到截止时刻不可,花钱也常常是寅吃卯粮……这些人,实际上是忧虑的自我创造者。
适度忧虑有益的理论,并不是今天才有的。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克斯和道森提出“忧虑最佳点”理论:忧虑程度是横坐标,表现好坏是纵坐标,两者相互关系的曲线呈倒“U”型,倒“U”的顶部就是忧虑的最佳点。现代神经学证实了这一说法:紧张会引起激素的分泌量增加,此时大脑的学习能力也最强。一百多年以前的“约克斯-道森曲线”至今依然在心理学科中教授,堪称经典。
毋容置疑,要达到这个“忧虑最佳点”绝非易事。有一句广告语叫“只管去做(Just Do It)!”积极行动,积极做好每一件事,你或许就会找到忧虑的最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