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空》这名字吸引了我,首映式的第二天,我走进了影城。
电影一开始,即是一片湛蓝天空下深色线条勾勒出的布达拉宫,庄严而神秘。披着黄色袈裟的僧侣们,手摇转经筒,伴着那时低时高的诵经声,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目光。随之,两个藏族男孩出现了。
丹增吉丹——贵族少爷,气宇轩昂;普布——侍候少爷的家奴,黝黑的皮肤,扑闪的大眼睛,笑容纯净得像天上的白云。故事就此从这两个小男孩之间展开……那是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上半叶到50年代末叶的一段故事。围绕着普布“我究竟是谁”的一声声诘问,主仆之间由朋友变为仇人,到最后又重归于好。
小普布第一次看到汽车,想看清楚这究竟是啥新玩意儿时,不慎冲撞了活佛,被罚必须挖掉双眼。不知是天意还是少爷的“故意”,丹增的父亲和活佛终止了对普布的处罚,但他必须从此以后顶着少爷的名字去庙里修行。普布从默然到茫然,至后来转为不平和愤恨,每每在想要回自己真实的名字中迂回。
丹增则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变化。后来他更是不顾个人安危,解救汉人杨医生。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丹增一家打算跟着达赖喇嘛出逃印度。但丹增不但不愿出逃,还满含热泪地劝其父亲留下:“你到了国外,你就什么也不是了!”父亲的表情酸楚,但最后还是撇下心爱的儿子走了。
从宏观的角度,电影让观众了解到了西藏现代史上农奴制的风云变迁,而在微观的角度,更讲述了西藏人的现代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如普布的反复追问,影片根本上,讲述的还是“我是谁”、“我往哪里去”这个现代人的终极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