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清脆婉转的鸟叫,把我从床上叫了下来。拉开窗帘,窗口探出枝三角梅。叶花朝着房间伸张,一副俏皮样子。有了这调皮的花枝,自然也就有了多情的鸟儿,它们探头探脑,在窗口亮嗓子。这鸟与三角梅一样胆大,我把头伸到窗外,它仅仅与我保持了小小的距离,瞅着我不飞走。这让我感动。这花、鸟,同这里的哈尼人一样,见人那么地亲近与热情。从昨夜走进绿春,看到一张张好客热情的脸庞,再看到这清晨的小景,我是多么喜欢绿春这个名字,喜欢这个地方呀。
“绿春,永远是绿的春天”,哈尼人为这个地名而自豪,因为这是周恩来总理给它起的。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六村办事处所辖区域设县。周总理看到照片上的六村四季山翠水绿花红,美艳如画,欣然为它起了新名“绿春”。
走出楼去,哈尼青年朝我说,去看绿春的“惊喜”吧。惊喜在楼下连绵的山上。站在高高的山头上,看到的是一水相隔的越南。两面都在使劲,看谁的楼高灯亮。绿春当然不甘落后。山连山的县城,县城落在削平的山头上。天蓝如洗,山头和已被削成平地的山坡,均匀地停留着花朵似的云。
山峰变成平地,在绿春来说,当然是“惊喜”之事。原本绿春是山乡,没有一平方公里的平地。哈尼人梦想平原,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有了国家投入巨资而实施的“削峰造地工程”,才算是实现了。哈尼人说,有了平地,绿春要盖很多楼让哈尼人都搬到楼房里住,要建全县学生都来上学的最大学校……说到学校,尽管县城还没有漂亮的街市,却已有了与内地一样宽大高的学校。那是县城最好的地方。一条小溪从山涧流入,碧水潺潺,翠柳依依,花团锦簇,蝶飞鸟鸣,要不看挂在门口的牌子,还以为这是所大学呢。这是绿春人多年来的骄傲。
农家人正在梯田里劳作。年老的妇女,插秧插弯了腰,年轻的姑娘们很快也会弯的。还有那些老牛,常年劳累,同那些插秧的妇女一样,背也变形了。不过,田里的水牛很快会换成“铁牛”——拖拉机,哈尼人将结束祖祖辈辈人牛耕田、靠天吃饭的年代。
窗外的三角梅撑开了窗户,枝头伸到了茶几上。阳光照在花枝上,茶几上,鸟儿在窗外探头。可惜,我得离开绿春了。绿春,多美的名字,多让人留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