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的端午节,纪念的是楚国大夫屈原,也有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这两个人有三点相似:都是楚人,都是忠臣,都被谗言所害。所以实际上,端午节纪念忠臣,也包含着对谗言受害者的同情。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忠臣贤良多半与谗言相伴随,可以说,谗言是中国传统政治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现象,可以一分为三,忠臣贤良何以招恨?小人何以得逞?君王何以昏庸?
《韩非子》“说林”篇中的一个故事,大概可以解释这三个问题。子圉(yǔ)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孔子觐见毕,告辞后,子圉进屋问太宰,对孔子有何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再看你,怎么觉得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我打算马上把孔子引荐给君王。”子圉害怕孔子被君王看重,便告诉太宰说:“君王要是见过孔子,难道不会觉得你像跳蚤虱子一般渺小?”太宰一听,再也不提向宋国君王引荐孔子的事。孔子就这样遭暗算了。
子圉为何暗算孔子?子圉最初能够把孔子引荐给太宰,说明他在履行“为国选才”的职责。但问题是,从太宰“面试”孔子开始,子圉就发现,他所引荐的孔子,不仅成了上司掂量自己的天平,而且在上司面前,称出自己不过是跳蚤虱子一般,无足轻重的庸才。子圉发现“自己挖坑自己跳”。这对子圉的德性是个考验。如果他是个君子,自然乐观其成;而恰恰他心胸狭窄,不暗算孔子才怪。
子圉何以得逞?当太宰看上孔子,似乎子圉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如何使太宰改变主意?让太宰与自己利益捆绑,使他认识到引荐给宋君将损害自己的利益。“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太宰经子圉一说,马上意识到孔子的到来,将使自己类同跳蚤虱子。这同样是个心胸狭窄之辈,于是决定终止人才引进。
宋君为何昏庸?宋君第一不会有前此二人被取代和蔑视的担忧;第二,即便他智识稍有欠缺,一般也能辨识孔子的才德。但由于太宰的封锁,他没有见到孔子的机会。形格势禁,使他成为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庸人,任人摆布的木偶。
孔子被谗言所害的机理,是孔子的个人才德在“上达天听”路径上,只有一条通道,其命运实际细若游丝,只要有一个人轻轻掐断它,孔子的前途就葬送了。而宋君要获得贤能之士的襄助,就要与随时可以任意掐断其信息的大小官吏斗智斗勇。在整个谗言产生过程中,不管是被陷害的、陷害人的,还是最高统治者,都在为掌控信息角力。
近代以降,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使谗言的空间大大压缩,最后一个被谗言带进阴沟的,大概是袁世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为了当太子,见他父亲蠡测舆论风向主要依靠《顺天时报》,便为他一人专办一份,天天刊登外界拥戴他当皇帝的消息。袁世凯一开始未必敢当皇帝,但看到“舆论”天天推戴,信以为真。这份伪《顺天时报》对袁世凯实施舆论控制,与进谗言并无二致。
时至今日,还在发生的谗言大抵都是些不经之谈,诸如“听信朋友谗言吸毒可减压 芜湖一司机染上毒瘾终被抓”、“谷城一女子听信‘丈夫包养情妇’谗言闹离婚”、“铜陵农民听‘大仙’活不过三个月谗言 海吃胡花败光家底”、“六枝一妇女不孕听信半仙谗言 接连拐卖5名儿童”。可见信息的全方位开放,已使谗言从政治争斗伎俩,沦落为乡野匹夫的迷信生活,但愿忠诚正直之人从此直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