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我国北方称之为“纸鸢”,而在我的家乡崇明称之为“鹞子”。
春末初夏,是放风筝的好季节。每逢此时,面对那温暖的阳光,芬芳的泥土,富有表情的天空和绚丽多彩的田野,总会情不自禁地忆起儿时在家乡崇明岛放风筝的往事。
那时候的乡村,田野是那么的广阔,没有楼房,没有电线,处处都是放风筝的好天地。
在乡间做风筝并不困难,原料都是就地取材,用几根芦苇杆搭成骨架子,然后再糊上一层薄薄的纸。风筝的底部用稻草一根根地连接起来,一条长长的风筝尾巴就完成了。放风筝的线是母亲扎鞋底用的线,用它放风筝既轻便又结实牢固。
然而,别看这一只小小的土风筝,真正要把它做好、放好,却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放风筝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及要领。
风筝骨架子的芦苇,粗细和长短比例要一致。糊风筝的纸,也有讲究,要厚薄适中,糊得均匀。尤其是风筝的尾巴,稻草太粗太重飞不起来,太细太轻飞起来也不稳。再有就是放风筝,手中的线好比是船在海上航行时把握方向的舵,要按风向和风力来进行调节,否则,搞不好会偏离“航向”或失去平衡而摔下来。
宋代学者李石《续博物志》上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大概是在放风筝时,牵线奔跑,昂首远视,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孩提时,放学回家后,或是星期天、节假日,经常会邀几个小伙伴,一起到田野、社场去放风筝。
风筝飞起来了,线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风筝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时候,看着天空那一只只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风筝,像云朵、也像小鸟,随着空中气流的变化,晃悠出各种怡然自得的姿态来……此时,大家欢呼雀跃,仿佛自己也像风筝似的,飞向了天空、飞向远方。
以后,无论离开家乡去当兵,或是转业回到上海城市后,都会时常在梦中见到儿时放风筝的情景,总是觉得有根看不见的风筝线一头牵在身上,一头牵在故乡的土地上。
啊!稻草、芦苇织成的生态风筝,越过高山、越过江河、越过大海,飘回到我常常思念生我养我的故乡,飘回到我的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