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坛青年篆刻家盛兰君创作的《金山印迹》,新近刚刚面世。
从某个角度讲,这也可称作是一部有涉金山人文历史的读本。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可阐释为通过这些印文朱迹的艺术性品读,大家会进一步知晓当今归辖于上海市金山一域的有如地名、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方方面面。而人们眼下已渐感陌生的这些知识,则大部分取自于以《金山县地名志》为主的文献资料。
据我所知,最初生发这个以金山一地为主题的创作念头的,是本书作者在面对一些乏知金山历史的青少年们所引起的理性思考。于是,生于斯长于斯且身为当地少年宫专职指导老师的盛兰君,便益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所在——假如能介于同为传统艺术的篆刻一门,向孩子们传播另一类文化知识,让大家对金山的过往有更加明晰的认识,以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同时激发大家对家乡的亲情感受,那该有多好。其实,兰君的进一层的想法,是让孩子们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为进一步实施本地的系统艺术教育做好铺垫。
说起来,早在六七年前,兰君便已开始留意起一些跟金山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了,未久,便投入了创作准备。2009年,他尝试着在《金山报》上陆续发表已经刻就的部分篆刻作品。孰料,这一往常貌似不甚起眼的方寸之作,居然在当地读者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再以后,兰君索性在重新遴选和删改旧作的基础上,将总体数量增加到五十件以成规模。成稿之后的印章集子,便是如今已经成书的《金山印迹》。
和书画作品相比,篆刻印章之类,向来被看作是壮夫不屑的区区小技,十年动乱中,一度还被视作是“封、资、修”的垃圾,这固然是社会的悲剧。倏忽几十年过去了,我可以说,即便在传统文化逐渐复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兰君顶多也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毛头孩子。然而让人感到无限欣慰的是,彼时一大批年龄与兰君相仿佛的年幼人,在他们逐逐长成以后,禀性中竟然也顽固地存有对这门古老艺术的万般钟爱之情,并且大有日盛一日的趋势。眼下,同样也是社会之因,这种发展态势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促使一批批不懈努力的青年人日益走向成熟,并且正在成为当今创作界和理论界的中坚。
多年以前,我曾经在一篇小文中说过,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篆刻家,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书法家,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莫不如是。好在是,作为我的授业弟子,兰君在书法创作上的勤奋和开悟,也是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的。自学书至今,他基本宗法“二王”书风正脉,虽似亦步亦趋,却每每见得新意。近些年,他又将实践范围涉及到汉碑领域。故尔在印章实践上,他多能以此及彼地体悟或书或刻的内在关系和一般创作规律。因此,当我一页页地细读着这些兰君经年所作的工稳安雅和充满内蕴及构想的印拓时,我完全能够感受到他的此番由性格而致的几经反复的劳累辛苦。
有道是,所谓世间路途,本无捷径可走。天下凡事凡物,又岂能离开笃实两字,更何况是相关为人的文艺之学。多年以来,兰君创作上的一贯勤勉踏实,在业界向有口碑。尤其是他对待习常日课从不间断的恒久之态,的确值得那些明知根基有限、却又自恃武艺高强的尚艺者,增多一份思索。
兰君尚年轻,相信他会有不断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