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分打到决胜局的8:10,我落后。再丟一分,全盘皆输!要赢,该怎么打,其实在我心中早有打算。只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对手、双方运动员和场外观众以及日方新闻采访记者,无人知道这局面,正是我想得到的。来得正好,我叫暂停。
这是发生在日本东京富士大学体育馆内的一幕。作为压轴,中日双方团长对决,我的对手是浅叶克己。他是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东京桑泽设计学院的院长。既是本届东京世乒赛海报的设计者,又是东京名人乒乓队的队长。作为日方代表,为了搞好中日民间的乒乓交流,他很用心地联系了比赛场地,为我们的到访作了精心的安排。他明白,我们这支二十人组成的“乒乓外交”访问团,来头真的不小。徐寅生是顾问,邓亚萍任名誉团长,曹燕华也参与……当然,他本人最期盼的,恐怕还是想见识一下这次活动发起策划人,再三表态要与我过招,掂量一下我的水平。我呢,过招倒是真心不怕。一是认为此次活动,是奔着民间交流而去,目的不在输赢。二是对他七十二岁“高龄”和五十多年“业余”球龄的估量,以我五岁打球、上海市大学生乒乓双打冠军的功底对付,应该不在话下。我担心的,我的另一招——何时用上。访日前,我特地请陶瓷大师烧制了两块仿真陶瓷乒乓球拍,一面红,一面白。没出访之前,我就盘算着如何合情合理,又顺水推舟地打到这一招。
终于来了,我要的这一招,如期而来。“得来全不费功夫”似地,我返回自己的座位,从包里取出两块瓷拍,走到浅叶面前。场上一阵骚动,电视记者“哗”地一下全都聚集到我俩面前。面对日方媒体,我有话要说:浅叶先生,你也看了世乒赛,很明显仅靠单面起板,是难以取胜的。你看这块瓷拍,一面红色象征中国,一面白色象征日本,这样背贴背,一致对外二面起板的话,不是很有可能在当今乒坛立于不败之地么。
全场掌声响起,我将瓷拍递给浅叶先生,微笑着:要不就用这拍,继续我们的比赛?结果,当然又是进入了我的设定程序,攻守自如地一分一分追平,再反超,12:10取胜。
掌声又一次响起。输赢胜负,早已在欢笑声中被湮没。乒乓球落地的一刹那,我才如释重负,半年的辛苦筹备,总算打赢了这一场中日民间的“乒乓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