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洋山岛,就被那巉岩裸石所震撼,没想到在江南还能看到这样的石头,洋山石不像通灵剔透的太湖石,也不像怪石嶙峋的雁荡峰。它的形状厚重敦实、颜色纯白、质地细而坚固,或坦荡如砥,或磊块叠起。海边多石,落潮时,莽莽苍苍,浪平涌息,露出石壁,刀砍剑劈,利索到底;潮涨时,骇浪滚滚而来,似雪山裂崩,石影倒横,像烈马翻卷的银色鬃毛。山上多石,远眺岛上最高的观音山,一片青褐朦胧,借石棱、石缝手抓脚蹬向上攀爬,先有石梁飞虹穹立,又有石道缠绕峭峰,更有石梁连接悬崖,再有石门下探绝壑,还有石台矗立呷口。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不但秀石怪峰向北,这里的石头纹理一律也向北,像被筛子梳过一样。山顶有一座姐妹石,双璧相合,相互依靠,目光也是投向北方。她们不像一般婀娜多姿、爱依杨柳、惯说吴侬软语的江南女子,她们是海的女儿,与狂风巨浪相伴,望眼欲穿代替了举案齐眉,激越的渔歌压过拍岸惊涛。她们应见证了眼前洋面上的千年故事,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航线,李清照、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曾经在此留下舟迹,迨至近代,孙中山曾作建设东方大港的畅想。
洋山岛作为全球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集装箱码头,将其与大陆连接的东海大桥,全长30多公里,由5000多根嵌岩桩、150万平方米海工混凝土、50万吨钢结构组成。建设者们在芦苇丛生的滩涂上开便道,打桩、浇墩身、筑箱梁,在波涛汹涌的东海上打钢桩、建平台、钻深孔、架墩梁,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斩荆棘、起营地、开山填海、浇筑场地,构建码头。有一幅珍贵的照片中,打下的一排排钢桩刚“小荷才露尖尖角”,就经受了台风和巨浪的考验,再托举起箱梁、桥面与主塔,桥一段接一段合拢,成为海上卧龙。海的力量是雄伟无比的,但是,渴望发展的中国人却驯服了大海。在洋山港建设前,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排世界第三位,如今排名首位,到洋山港全部建成,吞吐量还将提高一半,届时将是多么繁忙的海上明珠。
洋山建设者以船为家,多少次一觉醒来,小洋山从北舷到了南舷。他们像填海的精卫鸟一样忙碌,像赶海人一样无畏,像洋山石一样刚毅。姐妹石的眼中会留下弄潮者的身影吧,他们中有的人攻克了世界级跨海大桥的技术难题,有的跳下船舱奋力封堵涌入的海水,有的没能见上辞世亲人的最后一面。
我认识这样一位洋山港的建设者,共产党员,他58岁本可在机关里享清福的年龄,却自愿上了洋山港建设工地,与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工作,两年下来,他人瘦了一圈。别人问他图什么,他回答不图什么,就图在自己有限的工作年限里能和洋山这项世界级工程联系在一起,能和上海出海联系在一起,能和中国走向蔚蓝色的海洋文明联系在一起。
啊,震撼人心的洋山石,伟大的洋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