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进出小区,路边贩菜卖货的摊位日见增多,可总还觉得少些什么。今天去请皮匠修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感觉缺少的竟然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弄堂口的那个小皮匠。保安说,不见皮匠的踪影已一月有余了;又说,那厢门面房有修鞋店。过去一看,机器修鞋,明码标价,修两双鞋200元……嗨!买双新皮鞋与凉鞋又需多少钱?于是更加怀念起小皮匠。
小皮匠本是父辈们叫响的。老邻居说,小皮匠在这摆摊至少四十多年,现在也是七老八十了,可人们叫惯小皮匠,亲切嘛,也契合上海人的习惯。小皮匠对邻居,总是客客气气,让人省时省力。即使哪个邻居忘记取鞋取物,没关系,他总会干净整齐地等你来领。约十年前,我见到他的孙子带上女朋友在摊位前溜达,一问方知,孙子是在劝老爷子收山回老家安享晚年。
不起眼的小皮匠干得虽是小修小补的营生,方便的却是千家万户,惠及的便是活生生的你我他。记得几年前,购了一双打完折还付300多元也算我一生中最贵的皮鞋,可经不期而遇的大雨后,那皮鞋竟然脱胶。销售商说,用这种胶水缝制,千斤力道拉你也撕不开,但一浸水就会开裂。你是使用不当,修理要收费,每只收100元。硬生生地把我给弹了回去。到家后,我憋气,自己用万能胶水粘合,几天后穿上这双鞋就出差了,想不到第二天又裂开了,还殃及粘合好的那端,洋相尽出。
返沪找上小皮匠,他说:“嵌一条缝缝一圈,20元钱解决问题。”一口带沪语的苏北话,让人感到亲切,只是叹息他那苍老的身躯似乎躬弯得更瘦弱了。20元钱让这双皮鞋起死回生,不怕脱胶也不再怕雨水侵蚀。也许这双皮鞋珍贵,如今我还只在走亲访友或节假日才穿呢!
此刻再找小皮匠修鞋,可摊位易人,小皮匠已不知去向。小皮匠啊,你的价值人们知多少?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幕浮现脑海。石库门弄堂口的小皮匠,也是个苏北人。某天街面上一家食品店做“广告”:“您想一饱女皇武则天的口福吗?现特供宫廷御饼,数量有限,欲购从速。”顿时,路人把店堂围得水泄不通。尽管没人见过或知道这种饼的形状和滋味,但大家深信能亲口尝尝女皇吃过的宫廷珍品,也不枉一世做人。先买到饼的眉笑颜开急切地往口里送,脸上露出得意而庄重的神情,俨然似皇帝一样……摆摊的小皮匠捷足先登,咽咽口水后把饼塞进嘴里,倏忽操着家乡话嚷叫着:“这种饼我吃过,我们苏北家家会做这酥饼。”大伙儿似信非信地瞅着小皮匠,一位女性尖刻地说:“臭皮匠懂什么!”“对,小皮匠还是当鞋子皇帝吧!”有人嘲笑着。小皮匠成了众矢之的,他喃喃自语:“我是实话实说,老家这种饼价钱也没这么贵。”第二天,食品店又贴广告:本店从苏北购进酥饼……有居民围上来找营业员评理,小皮匠又坐不住了,对大伙说:“这种饼味道还是不错,买了就不要退了。”又一大嗓音冒出“臭皮匠又讲风凉话了”。
弄堂口的皮匠摊,你可以视而不见,但是,渐行渐远的小皮匠们,又让人感到缺少了什么?有人说书店是城市风景线,呼吁之下,有的甚至享受了政府补贴。可皮匠摊也需要关注,这道风景线也该视为今日城市之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