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市场中,对书画的真伪一直沿袭“专家鉴定”的传统。专家鉴定是一种经验鉴定,依赖的是艺术家、鉴定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客观地说,书画鉴定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观点应该是常态。“专家鉴定”在认知和经验上带有个人主观意味,个性化色彩较浓。对于同一幅字画的真伪发生分歧难免,即使是对最高权威的鉴定,也会遭到不同意见的评论。从学术角度而言,专家的鉴定结论一己之见,并不能作为一种推断。说不定哪天一条数据就会把所定的结论全部推翻。国内多年前发生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一案已经证明,专家们的鉴定意见在不同环境下具有多变性。这不怪他们,因为人是善变的。
多年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20世纪末,伦敦有一位被誉为最高权威的鉴定专家伯纳德·贝伦森“翻船”了。他曾在20世纪初对古代一幅名画作过评论,因为他在进行评论时,考虑到他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使评论的结果明显地缺乏“客观性”,其鉴定结论近年被提出质疑。报章说:任何时候,经济上的压力,伴随着经济上的诱惑,可以在最高权威身上产生作用。伯纳德对艺术品的最后几份鉴定,一直放在纽约大主教的棺木旁,葬在纽约博物馆底层的墓穴里。当时,伦敦著名的艺术品经纪人、收藏家约瑟夫·杜维恩听信伯纳德的意见而进行交易。他们共事了三十多年,他们之间所写的书信全部保存在墓穴里,保存期到2002年。当这些资料披露后,信件、电报和数以千计的详细账单,使这个世纪最大的艺术品交易活动透露出令人惊讶的信息,这些资料毫无保留地揭露了许多有关伯纳德的生活,对社会大众而言是一本“丑闻录”。
任何专家在进入鉴定这块领地时,都必须十分谨慎。比如,用规范的提示性术语来编制图录,客观描述作品是伦敦、纽约大拍卖行的惯例,而且已被欧美大多数的拍卖同行所推崇。上海出版的《世界拍卖史》一书描述了佳士得公司南坎辛顿拍卖行拍卖图录中对油画作品的著录规则:1. 当标有艺术家完整的教名和姓氏时,表示这幅作品确系这位艺术家所作;2. 当艺术家的教名和姓氏用简写字母时,表示这幅作品的年代并无争议,但并不确认是这位艺术家所作。佳士得专家认为:拍卖行在图录中没有将作者的姓名抄写完整,或只写姓氏而没有写教名,会使竞买人对拍品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如果能对作品作简要的叙述,并在图录上署上作者的教名和姓氏,将作品以艺术家的名字来命名,表示拍卖人对该作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不仅能引起拍卖人对这件物品的注意,而且使竞买人对作品的可靠性增加了信心。
提示性术语的应用,让大拍卖行有效地规避了尴尬情况的发生,这种做法值得内地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