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市开始选派第五批援藏干部。3月份,国资委通知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报名。第二天我就报了名。
到西藏工作后,一次我到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调研,考察了承印地委机关报《日喀则报》的地区印刷厂。我看到印刷厂的设备非常原始,一线工人基本全是手工操作,由于用的是原始的切纸机,有几个藏族工人的手指都被轧掉了。我很惊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怎么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厂方告诉我,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设备没有更新过。为什么不贷款来购买新设备?他们回答,印刷厂是微利经营,几乎不赚钱,主要承担日喀则机关报印刷业务,别的市场很少。我问购买一套新设备要多少资金,他们说大概需要200多万,企业承受不起,银行也贷不到款。后来,经过详细调研,得知整个日喀则地区竟然没有一家彩色印刷厂,所有的彩印业务都要到300多公里外的拉萨印刷。
日喀则地区18万平方公里,70余万人口,竟然没有一台彩印设备,这让我很震惊,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产业援藏的紧迫性。于是,我就决定从这个项目开始我的援藏工作。
经过初步了解,我得知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有家印刷包装机械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彩印设备。利用回沪休假的时间,我积极协调此事,经过五轮协商,上海电气集团决定无偿捐赠一套价值200万元的彩色胶印设备,并且负责设备的运输安装和操作工的业务培训工作。
这套设备重达几十吨,从上海运到日喀则就花了七个昼夜。运到日喀则,组织卸货,这时,问题来了。当地没有大型铲车,设备卸不下来。怎么办呢?只好化整为零。结果,这么大的设备,是靠拆零以后由当地农民一件一件搬下来的,然后在下面铺几根木头,用最原始的滚木方法一路滚到厂房。几十吨重的设备,就是这样靠肩扛人抬搬运的。当时,上海还派了四个技术工人过去。他们冒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组装印刷设备,整整安装了一个星期。其实,如果有安装设备的话,两天就可以安装好。
设备安装好了之后,经过反复调试,我们赶在3月28日晚上10时,印刷出了日喀则地区第一份彩色印刷物——“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日喀则报》特刊。当时,由于机器重新组装后颜色尚未对好,导致印出的报纸大部分都有色差。我在现场拿到报纸以后,选了20份稍好一些的,连夜赶到地委,送给赵卫星书记。他也马上赶到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家里每人送了一张。两位领导连声称赞,夸我们上海援藏干部干了一件大实事!
这张报纸很有意义。就其政治意义来说,当天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我们抓紧印出的彩色纪念特刊,专门刊登了西藏农奴在共产党领导下得到解放、翻身做主人的专文,对我们抢占舆论阵地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日喀则地区从此有了彩印产业,地区印刷厂从此可以承印社会上的广告、挂历等业务,投产当年就扭亏为盈,第一年就盈利十多万,现在正常年利润都在几十万左右。第二年我们又配套捐赠了一套裁纸机。再后来,听说第六批援藏干部又捐赠了一些配套设备,围绕最初的彩印设备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
十日谈
援藏二十年
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毁于“文革”时,又再建设,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