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面两侧最多的原本应该是店铺,但我小的时候,临街的不是大院就是小院,或者干脆直接就是住家。那个时代,店铺很缺,饭馆缺、粮店缺、理发店缺、副食店缺、澡堂子缺、旅店也缺,缺了很多年,还是照旧,后来才明白,这是计划经济的原因。
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以后,缺什么,就会迅速补什么,直至过剩。最先冒出无数的饭馆,虽说烹调水平参差不齐,但起码免去了站在别人身后等座位的尴尬。往后是理发店纷纷改名为美发店,雨后春笋般诞生,内容也增添了许多,不但美发,还美容、美甲,而且捶背捏腰。副食品店最后都被超市所取代,其实再称作副食也欠准确,因为副食早就变成了主食,而从前的主食,也就是粮店里的那些内容,一概成了超市角落里的物品。至于粮店,不知什么时候就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前去粮店必须推车,或是骑个自行车,假如什么车都没有,那就往肩上一扛。在我住的这座城市,那时无论买粗粮细粮,都是购粮本、粮票、钱三合一,缺一不可,所以想多买半斤也不大可能。买粮食用的是白布口袋,拿细绳在口袋上一扎,再往车上一放,这可是全家的生命,无不小心翼翼。站在粮店门口望去,骑车而来,推车而去的比较多,而推车的标准姿势就是:左手扶把,右手按住粮食口袋,侧身蹒跚而行。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是澡堂子大发展的年代,举目一望,洗浴中心、水城、大众浴池遍布各个角落,后来,或许是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淋浴和浴缸的缘故,许多浴池纷纷关门,代之而起的是温泉、桑拿,洗澡还管饭,当然,门票价格也随之上扬了。当时,旅馆、旅社及其翻版招待所尽管少了许多,但宾馆、饭店、酒店却无处不在,除了叫三星、四星、五星的,还有被称为准五星、超五星、六星的。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这也是一种自我形容,言外之意就是,别看不是五星,但实际与五星一样。
新世纪以来,我发现,药店遍地开花,大概在许多生意人看来,什么都不如药好卖吧。与药店差不多的,或者更多的,是房屋中介,几乎走几十步就可以看见一家,门窗里挂满了户型、面积、价位,门口则聚集着一群上着白衬衣、下穿黑裤子的年轻人,个个口若悬河,嘴里都是性价比。还有一种店,不知为什么也有那么多,这就是烟酒铺,里面不但出售还回收。我家居住的这条街上竟然达到11家,每家都占据着好位置,里面尽管冷冷清清,但可以常年坚挺,一副来不来无所谓的模样。他们的生存之道,我至今不大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