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曾戏谑,高邮有三:一是秦少游,二是双黄蛋,三才是他本人。我是2009年10月下旬去的高邮。下了车,一辆人力三轮硬是挤在客车下客的门边上,老者自豪地说:“高邮玩的地方可多了,我拉你们去!”颇有导游气派。
我想一睹汪曾祺的故居。一路上不断探寻不断问路,七拐八扭,到了个深巷子,南门竺家巷9号,有牌儿,故居到了。很小的平房,进门大概十几平方米,普通到让人吃惊。其实汪老老早的家比现在这个大,汪老在一篇《我的家》写道:“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的家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以前的正屋堂屋花园之类现在都拆了。拆了,只能靠他的作品描述和读者的想象去美化和修复他的故居了。1981年,汪曾祺先生回到阔别四十余年的故里,吃了竺家巷巷口“七拳半”烧饼,写道:“我吃着烧饼,烧饼很香,味道跟四十多年前的一样,就像吴大和尚做的一样。”并欣然写下散文《吴大和尚和七拳半》。我们人生地不熟,没找见烧饼铺子,倒是一路上看到街口有卖紫心萝卜的,表皮青白色,切开是紫色的心,也是汪老写过的高邮美食,据说生吃比梨甜。我们由汪老妹婿金老人带着一幅幅看汪老生前的画作——故居低矮的墙上挂了四幅汪曾祺的字画。墙上挂着一大幅手拿烟的汪老照片,好像他刚才还在屋里谈过话。
不过故居毕竟太小,还住着汪老妹婿等家人,要想获悉更多汪老生平成就和人生际遇还得去文游台里的“汪曾祺文学馆”一探究竟。
旅游攻略上介绍的文游台,公元1084年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先哲孙觉、秦观、寓贤王巩聚集与此,饮酒论文,故名文游台。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汪曾祺文学馆”在其中一隅,是介绍汪曾祺生平事迹和创作生涯的小型展览馆。进门一座汪老的铜像,两侧墙体有汪老各年龄段的大幅“写真”、简介,放得最大的一幅是他满头银丝,右手夹烟(正冒烟)眼珠望上,正在与人聊天的刹那,拍出了汪老应有的神韵,白衬衫外一件深色毛马甲,烟不离口,神采飞扬。屋里展示柜内还有汪老的文章手迹、书信、出版书籍。陈列馆特有的凝滞味儿很浓,我还是饶有兴趣地一一浏览了。墙柱上白底黑字,林斤澜给“文友、吃友和酒友”汪老写了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字也写得我行我素,看了觉得他俩不愧是一类人,至少在精神上很像。同行的姐看了对联说:“咦?你网名不是也叫‘我行我素’吗?”我就轻易记住了这副对联。
十日谈
寻访名人故居
明日请看《秋天抵达海子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