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
近日,上海高校优秀建筑评选刚结束,大学现代建筑又成为了创新设计关注的焦点。作为学府建筑,既要兼顾现代感,同时也要保留书卷气息,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氛围。本文将重点关注高校中现代建筑的设计及其背后故事。
引领世界潮流才算经典
同济大学文远楼是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字“文远”命名的,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准备用作测绘学院教学办公的。这楼是包豪斯建筑在远东的第一次实践,包豪斯建筑的简洁外形、大大的窗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工业风格鲜明的结构里每一处空间都被仔细安排停当,“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如今,改造后的文远楼更加地环保、低碳、可持续了,它在1999年被列入“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名单。
大礼堂同样先锋新锐。要知道,1962年,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各种建材也不像今天这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那时,要建一座宽40米、外跨宽度54米的矩形建筑,而且里面没有一根柱子,谈何容易!更先锋的是,结构师还想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网架结构,当时国内无一例。但同济建成了,结构师们用手摇计算器、大量的试验换来了至今依然从容淡定卧在那里的大礼堂。它的顶厚才5公分,整栋建筑如蝉似翼,轻盈得每位见到他的人都想飞翔。
还有一栋建筑不能不说,它就是同济设计院。老上海都知道,这里原来是巴士一汽,上海最大的单体立体公交停车场,新世纪初置换给同济了。停车场改成设计楼,该是什么模样?我们去体验了一回:长而舒缓的车道上,高高的立柱把阳光挥洒得远远的,天也被醉得湛蓝湛蓝的;宽敞的落地窗一溜过去,长长的走廊幽深而敞亮,匆匆而无声的脚步穿梭在我们眼前;沿着墙、顺着坡,藤萝枝叶想到哪就到哪;中庭疏疏朗朗、屋顶上绿叶扶疏的就是高高大大的绿化树木了;屋顶上还安装了数千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设计者说这些理念、模式都是从上海世博会搬过来的。
中西合璧依然很“吃香”
建国后,建筑设计的中西合璧如丝如缕,不绝于途。华东师大的“三馆”,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教学楼都是异域风情的上海“花朵”。俄语楼有典型的拜占庭式“洋葱头”,严谨的对称格局、西洋风格的窗户都是异域的风采,楼内饰有丰富多彩的油画、俄罗斯套娃、雕塑、茶炊、壁炉等,一走进去就到了异国他乡。
贺绿汀音乐厅则是典型的古典欧式风格,高高的廊柱、红红的墙、白的装饰条,你要是在夜幕降临、华灯亮起时来到上海音乐学院,金黄、雪白的灯光装扮后的音乐厅更加如梦如幻,老街区汾阳路也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还有视觉艺术学院的“大眼睛”,有人说这是图文信息大楼,有人说是剧场,清清的湖水边,一双世界上最大的眼睛(还是双眼皮)正在深情地注视着每一位进入“眼帘”的莘莘学子。这是一栋典型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建筑,弧形的拱梁,两层(下面的是双眼皮的下一层,不受太大力),披挂在桁条上的玻璃微微向外突出,就如人的眼睑一样晶莹剔透。注意看,地面的眼睛是半只,要与水中的一起看才能体会出“大眼睛”的灵动和美来,不信你站在湖对面试试。
人性化设计以学子为先
没有了莘莘学子,当然也就没有了引领潮流的高校建筑,所以要为他们设计,为他们的大学生活设计。
上海大学有栋两层的J楼,那是大型讲座的阶梯教室,故名。奇的是这栋楼的楼顶和周围四栋教学楼都是经由连廊沟通的。当年设计这些楼宇的时候,钱伟长老校长就说,学生下课“转场”时间只有10分钟,不能让他们走得太累,不能让孩子们淋雨……于是就有了这栋J楼引领的教室楼群。
J楼楼顶有个圆形广场,形状酷似古罗马的角斗场,设计者想以此来表现校训精神;“角斗场”核心区有一个露天舞台,圆形的舞台背靠涂鸦墙,从舞台向外有一层层逐渐升高的台阶,站在舞台中心,音量会增大,广场就成为天然“扩音器”。紧张了、放松了、郁闷了、浪漫了,学子们都可以到这里吼上两嗓子;在墙上涂涂鸦,“我爱你,再见”、“高数不会离开你”,宽宽的过道里简直就成了涂鸦墙集结号吹过后的景象,怎一个“壮观”“杂遝”了得!这所学校的招贴说:若问上大有什么标志性建筑,众多校友们一定会深刻记得外圆内方的白色建筑,那里有上大学生的青春、上大人的气韵和览尽校园美的宽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