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野鹿鸣”源于《诗经》“膴膴周原,堇荼如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从周代开始,青铜时代的文明辉煌开始在中原大地兴起。陕西宝鸡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早在汉代已有青铜器出土的记录,此后历代不绝。201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宝鸡石鼓山陆续发掘了一批商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造型别致、制作精良、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为商周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资料,对当时历史、文化、礼制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石鼓山西周墓地也因此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石鼓山4号墓出土的球腹簋、四耳乳钉簋等一些文物是出土以来首次对外展出。当年这对出土的似鹿非鹿、似马非马的牺尊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有关专家介绍,牺尊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灵的重器,这对以鹿为主体形态、综合诸动物特征而成,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商代青铜器艺术珍品。
在此次的展览中,集中展示石鼓山西周贵族墓最新出土的文物珍品,其中尤以出土青铜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三号墓和四号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为主。除了一对牺尊之外,展品中还包括了部分极为稀见或首次经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精品,如球形体的凤鸟纹簋、龙纹簠等,特别是大型龙纹禁及与之配套的方彝、卣、斗等酒器,则是首次由科学考古发现的禁与酒器的组合,这对认识和了解此类器物的使用和组合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据上海博物馆的有关人士介绍,考虑到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与上世纪初在宝鸡戴家湾(斗鸡台)被盗掘的青铜器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本次展览还特别借展了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宝鸡戴家湾出土青铜器,包括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柉禁组器一套以及现藏天津博物馆的龙纹禁一件。
流失美国的那件青铜禁,在出土后先被大收藏家、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获得。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端方卒于四川,因家道衰败,其后代又于1924年将这件珍宝卖给美国一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后又高价卖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那件,也同样命运多舛,文革期间曾被当做废铜烂铁送到了冶炼厂,在最后关头被识货的人发现而得以留存。此次上海博物馆促成这三件目前世所仅见的西周铜禁的首次聚首,可谓一件幸事。
据悉,《周野鹿鸣——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文物特展》将于2015年3月1日闭幕。
方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