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农家人将冬日晒太阳称之为“孵太阳”,一个“孵”字,将温暖、悠闲、惬意种种滋味包含在其中。
入冬后,早上起床,一见天晴,便将竹靠椅、小矮凳、长板凳从屋里纷纷地搬出来,一家子人便从早到晚“孵”在阳光下。吃饭时,拿一只大碗,盛点饭,拣点菜,坐在阳光下慢慢地吃。吃完了,将碗筷就地一放,等一会儿再洗,继续晒太阳。若是来了客人,先是礼节性地在客堂间里坐一会儿,客人的一支烟还没有抽完、一杯茶还没来得及喝,就忙不迭地招呼客人坐到外面去“孵”太阳。一边说一边便将烟呀茶呀瓜子呀,拿到门口一张方凳子上,将最好的一把竹靠背椅让客人坐,自己坐长凳或小凳子上,然后一起“孵”在太阳光里,然后才家长里短,相谈甚欢。
早上的阳光淡淡的,到了中午,就变得和煦温暖,于是帽子脱下来了,围巾松开了,衣襟敞开了,脚也从棉鞋、芦花鞋里抽出来了。眼睛眯缝着,前额渗出一层油汗,脸颊泛出一片酡红。“孵”到这个时候,脑子里晕乎乎起来,身子变得软绵绵,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常常有刮风的时候,乡下土地平旷,风一起,浩浩荡荡,寒气逼人。这时候院子里、家门口就坐不住了,便纷纷拿着长凳竹椅,转到东面山墙下,沿着山墙,一字排开。只见不远处的树枝在左右摇晃,然而山墙下显得风平浪静。太阳落在身上,也落在山墙上,于是前胸暖,后背也暖。女人头上翘起的一撮头发,手里一动一动的棒针;男人嘴边衔着的一支烟,烟头上升起的一缕烟雾,都被阳光清晰地印在墙上。平时空落落的山墙,在冬日的阳光下变成了电影幕布,一一展现着“孵”太阳的种种生活细节,比真实还有趣。
稻草垛是“孵太阳”的好地方:拿几捆稻草,平整地放在地上,然后人半躺在上面,背靠着稻草垛,软绵绵,比躺在沙发上还舒服。阳光下,稻草干爽起来,散发出香喷喷的气息,仿佛在催人入睡。于是不久就响起了高高低低、轻轻重重的鼾声。一觉醒来,浑身温暖,精神焕发。爬起来将粘在身上的稻草拍打掉,朝家门走去。路上碰到的乡亲,都朝着自己暗笑。狐疑地回到家中,一照镜子,才发现头发上还留着一根碎稻草,不由“扑哧”一声笑了。
在农田里耕耘的时候,阳光总是那么的刺眼、那么的热力四射,令人汗如雨下。到了冬天,上苍体恤地将一份温暖、悠闲、惬意的阳光馈赠给农家人,让劳累的筋骨,根根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