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80后幸福,当然,他们没有父辈经历那么多的艰辛,但其中很多人,也是从有点艰难的“蜗居”日子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洗澡游击战
从小和父母生活在十几平方米的朝北一楼小屋,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厨卫合用。
厨房共用,难免会产生矛盾:谁家炖汤浪费煤气了,谁家顺手牵了别家的油盐酱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可大可小,可闹可消。可是卫生间的合用问题就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情,想来,常常无尽羞赧。
洗澡是个首要大问题。我天天要拎着一大包换洗衣物,趁没人的时候溜进浴室,为图方便总是尽量“轻装上阵”。最怕走廊上遇见进出楼道的邻居,越是熟悉越是难为情。生长发育的时候,东张西望半天,一定要等感应灯暗了才蹑手蹑脚“倏”一下窜过走廊,有时候不凑巧碰见隔壁家的大叔在公用地盘打扫卫生,还不得不弓起身子含着胸打招呼,大叔还总是十几年如一日乐呵呵地问:“洗澡啊?穿得少咧。”尴尬得我脸上一阵阵发烫。如果遇上楼道里有人拉家常,那我是无论妈妈怎么催促也不好意思拎着洗澡包招摇过市的,只好等,干等,耗着……
夏天就罢,如果冬天,也常免不了浑身打颤地等。实在没办法,只能使出“绝招”:开音箱,一定要震耳欲聋。阿姨们直着喉咙交流,最多十分钟后一定转移阵地。那时的我就是这样打游击来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的。
非礼只能听
妈妈一直有早起的习惯,用她的话说就是被生活所迫,这会儿我想着明白了便也开始觉得苦涩。她说以前刚结婚的时候也跟我一样大姑娘害羞啊,为了营造没人的环境,每天5点准时起床,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如厕。
合用厕所离隔壁人家几乎只有一门之隔,待在厕所里他们家饭桌上的谈话、电视机里柏阿姨的调解声都清晰地就在耳边。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因为抱怨家里菜色不好,我脱口而出:“隔壁弟弟家今天吃罗宋汤喏。”老爸诧异我怎么知道,我神秘兮兮地告诉他说:“我上厕所的时候闻到的呀。”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他们家也一定很难忍受吃饭的时候有人在厕所大进攻吧。所以,长期生活条件使我们两家人家几乎对如厕时间、洗澡时间达成了不成文的约定。只是这种私密的生理规律被别人摸透总不算一件默契的事情吧。而如果在不合适的时候上厕所,别人和自己都会觉得不自然,如果实在着急,也只能关紧厕所门掩耳盗铃,捂住自己耳朵一门心思做该做的事情。
厨卫合用,有时会有些小意外。厨房离我家近,所以我爸妈打扫多一些,因为卫生间就在隔壁家的正门口,所以多少默认为他们家的包干区。有好几次上完厕所才发现抽水泵坏了,没法用,窘迫之下,只能先出去外面找盆冲水。可有时刚接了盆水回去,就看见隔壁阿姨已经处理干净了……
成长的烦恼
长大之后,男朋友来我家因为对卫生间的不适应,也常常很窘迫;又因为私密度极差他每次来我家做客,邻里的阿姨妈妈们少不了一些“嘈嘈切切错杂谈”。
记得他来我家上第一次厕所的时候,憋了好半天才低哝一句:“那个,我想上个厕所……”我遂带他去走廊指了个方向。他一分钟后扭捏回来了,纠结地问我:“那不是别人家吗?”我无奈跟他解释合用的问题,然后亲自带他前往。
隔壁阿姨见到了我男朋友正面免冠全身样,对着我笑得很灿烂,我也只好打个招呼然后在走廊里踱步。然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这条不长的走廊里无论哪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卫生间里的声音……
一楼其他几户阿姨奶奶们坐在楼道口拣菜,窸窸窣窣议论着什么,张家儿子高考,李家女儿生娃,赵家媳妇吵架,钱家女婿买房……底楼小姑娘的“毛脚”正在上厕所大概一小时后也会被发布,总之什么新鲜事不过夜就能被神通广大的她们挖掘出来……
一直以来我也常常在想,如此这样隔墙有耳,隔墙站人,私密度那么差的住房条件,为什么这么些年也罕有搬迁户呢?我常对爹妈抱怨这些那些老房子的各种劣势,甚至埋怨因为朝北照不到阳光而没满160的身高,老爸倒是很淡然说这是老根老底,有很多回忆,不想搬迁。哎,有条件,谁不想搬呢?
如今我也将嫁作他妇,合用蜗居的年代离我是远了。可是爹妈们的生活呢?我是可以努力改善他们未来的居住环境,可是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在这样蜗居的地方耗费掉了吧。操劳辛苦的人生轨迹,转眼已是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