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那段日子,我一直被持续不断的来信包围着,数了数足有92封之多。这些写信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区域分布之广几乎涵盖了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绝大部分是15~23岁的女孩写来的,她们中有中学、大学的在读生,也有已经工作的白领和蓝领。来信都是要求做笔友或朋友。
那时,我曾在多家刊物上发表了多条人生格言或人生感悟,下方同时刊登有作者的姓名、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巧的是这几本杂志发行面比较广,而主要的受众面又是年轻人,因而常常能够引起许多年轻人心灵的共鸣。有一封很长的来信洋洋洒洒有4页纸,不仅对我“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败自己”、“以诚相待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希望是创造奇迹的助推器”等人生格言谈了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设想了今后的人生方向,读来颇为感动。还有我的“与其等待希望的明天,不如把握宝贵的今天”,一位女大学生就此写道:“也许你是一个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也许你是一个懂得如何去安排生活的人,而这些都是我选择你做笔友的理由。”在对我“困难总是欺软怕硬”人生感悟评价中,有一位显得颇为成熟的在校女孩发表感想说:“我对这条人生感悟真的很喜欢,也很认同。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娇气。”
这些女孩并不知道,我与她们其实不是同一辈的人,我的岁数甚至与她们的父亲相仿,可她们却把我当成了一个年轻的男孩。所以,来信有直呼其名的,有称哥哥的,也有叫弟弟的,弄得我时而大惊失色,时而受宠若惊,时而又不知如何是好。一些来信者在希望与我做笔友的同时,还提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有的对我的工作部门感兴趣,有的则对我的姓名想探个究竟,其中一个说她以前的男朋友与我的姓名完全一样,看到相同的名字总有一种亲切感。还有的对我所居住的城市特别迷恋,说她的一位大学老师上课时曾经多次提到,他的此生最大愿望就是能到繁华的大上海去看一看,走一走。
为了能够及时得到我的回信,一些女孩还非常细心,如在信封里或夹寄回信的信封和邮票,或夹寄买邮票的钱,还有的把具体的联系地址、白天和晚上的联系方式一并告知。所用的信封和信纸,一看就是专供年轻人使用的,无论色彩还是图案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有些信是中英文并用,普通话和广东话并列,行文之间为突出效果还粘上了多个花花绿绿代表表情的小粘纸。每一封来信虽然字体各异,长短有别,却都充满着无比的真诚以及对远方笔友的热情期待。
从来信中我也看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端倪。许多女孩涉世未深,显得天真无瑕,把外部世界看得很美好,对未来人生充满遐想。写信和建立纯洁友谊正是这些女孩欲想了解外部世界、迈出人生脚步的一个选择。可是如果交友不慎,也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对她们的来信,我以为实在是需要予以郑重对待的。我作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对所有这些女孩子的来信一概不予回复。这既是对她们负责,也是自己做人的准则。
时隔10年有余,如果这些当年写信的女孩知道我的做法,我想她们是能够理解我的一番苦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