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街上最重要的商店是米店。我们小孩子其他价钿不晓得,米价却一清二楚,我直到现在还记得:大米一角六分一斤;上白粳(好大米)一角七分一斤;籼米最便宜,一角一分一斤;山芋登场时,一斤米的定量可买6到7斤山芋。开始,买米只要凭《购粮证》,后来还要凭粮票。所以谁家小孩掉了粮票,就是闯了穷祸;谁丢了《购粮证》,更是闯了大穷祸。
按理说,每月一日才能买本月定量,但因粮食忒紧张,家家寅吃卯粮,所以粮食局规定,每到26日,就可以提前买下月的口粮。这天称为“买米日”,粮店门前排队如龙,非常热闹。男的女的,都拿了一只布袋,慢慢移向“出米口”。“出米口”实际上是一只漏斗口:大斗设在店里,小口装在店外;买米时,居民把米袋套在小口上,店员在店内把米往斗里一倒,米就泻到外面布袋里。有的居民惜粮,接完米,还要拍拍漏斗,连缝里的米粒也不肯放过;更有的老太太,还要蹲下来,捡漏斗下的散米。这时排在后面的人就要不耐烦,就要骂山门。
有一天清晨,值班店员起床,突然发现米店墙壁出现了一个大洞:有人偷米了!他拍手拍脚大叫,慌慌张张唤人去报告米店女经理。女经理赶到,第一句话就骂值班的:你在挺尸啊?壁洞掘得这么大,你一点也不觉着!骂完后报警,公安局十分重视:警车很快开来,还牵来一只狼狗。但究竟是谁掘的壁洞,又是谁偷的米,我们小孩子就不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