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喷我套用伟人的文章题目,却用于一个甚是世俗的议题。其实,作为人生最为重要的四事(衣食住行),衣服可是居首。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服装为标志的,故对此有些想法,实属正常。
穿衣的前一步,当然是买衣,实在不理解现在的服装市场的行为,一件普通的衣服,动辄好几千,而且用料愈少,价钱反而愈贵。常说“女人总少一件要穿的衣服,男人总有一件可穿的衣服”。笔者大约是后者的极品,故我买衣服的原则,只要穿着舒适、合适,不影响观众,是越便宜越好。再好再“挺括”的衣服,从来没有要买要穿的欲望。有两事可博大家一笑。若干年前,是在深秋,笔者在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买书,出店门后,凉风吹来,对于只穿着衬衣的我来说颇有寒意,恰好有家马路小摊正在抛卖茄克,高声嚷嚷“十五块一件”。穿上大小正合适,以后还特爱此衣。有次外出考察,同行者不是银行行长,便是证券公司老总,一群大老爷们居然在酒席谈起服装的各种名牌,这可是我的知识盲点。喝酒之时居然插不上话题,甚是郁闷。于是便问大家可知我身上这件茄克是什么名牌?最后又自揭谜底道我这件衣服十五块。众人哑然,均明白了我的嘲讽之意。又有一次在马路摊上见到有衬衣在卖,外观甚佳,价格低到让人不信,便买了四件。回家后,平时从不干预我穿衣的那一位,听说了价格,坚决不同意穿,说穿这种衬衫坍的是她的台。但刚买的东西就扔也太暴殄天物了。最后达成协议,以后外出不在上海穿,且穿后即扔。后在外地开会时,有位同行问及此衣何价?让其猜时,这位老姐“遇货加钱”的世故程度也太高了,居然开口就是一千三,后又一百一百地降,旁边有人不耐烦了,开口道“十三块”,“十三块,再加七块”,“噢,二十块一件”,“不,二十块买四件”。是的,这衬衣五块一件。曾见报道,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之时,美国代表气势汹汹地质问我方人员,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一美元一件的衬衣是怎么做出来的?当时就笑对人言,可惜代表团中没有我,不然我可以证明,国内买的衬衣价格更低,不存在倾销。
当然,穿衣不在乎价格低廉,不等于可以随便,何时何等场合,见何人该穿什么,还是有礼仪要求的。那个简称APEC的会议,因为是非正式的,故每次每个领导人均穿一件休闲的服装拍“全家福”来体现这一点。但是决不会穿这个衣服去人大或国会作演讲。同样,教员不是演员,上讲坛不能穿得太花哨,不然影响听课者的注意力。有个毕业生曾告诉我,她去外资银行报到的第一天就遭到主管的斥责,因其穿的是短裙,主管要她第二天穿的裙子要过膝,“因为我这里是银行不是夜总会”,可见,庄敬自重是对一切人的要求。譬如正式的公共场合上,是不允许穿背心的(包括公交地铁、店堂会所),而无袖无领的衣服便是背心,没有“时装背心”便可以宽容的例外。
笔者有位大学同班同组的同学,自1982年毕业后再未见面,只是从各种媒体上知其在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博士,并担任该院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做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央视论坛”评论员等。称得上风生水起。曾在公共场合说自己穿的衬衫“就没有一件是万元以下的”。现在因多重间谍罪被判重刑,想来只能囚衣度日了,思之悱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