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是因为人在异乡,所以一旦遇上了一点儿的温情,都会感动良久……
2008年的时候,我去英国旅游,在伦敦市区,导游给了我们半天自由购物的时间。于是呢,我一个人从邦德街开始,逛吃、逛吃地开始了我的“伦敦市区小火车之旅”。没料到,后来在哈罗德里买礼物,买得太兴奋,竟然没发现外面的天色已暗,错过了导游约定的集合时间。好吧,既然如此,我只能选择导游提供的方案2: 自己打车回酒店了。据说最多10英镑就够了。因为那晚的酒店也在市区,可惜没有地铁直达,转公交车对我来说难度有点大。否则体验下当地的公交系统也是个不错的经历。
“祸不单行”,上车后,我立马就想到了这句话,因为当我打开钱包时,我发现,里面只剩下一把硬币了。
我听说伦敦的出租车都可以刷卡的。所以,我拿着我的银联Visa卡,用平时用得极少的英语问司机:May I use the card to pay?(可以刷这卡吗?)可惜,司机大哥对我耸了耸肩。
好吧,我只能继续胆战心惊地问:8英镑能到达酒店吗?司机说maybe(可能吧)。
啊呀,要是钱不够,我可怎么办呀?!我哭丧着脸跟司机解释:我错过了旅游团集合的时间,所以现在只能自己打车回酒店。但是我身上只剩下8英镑多了。要不,就在8英镑的地方,让我下车走回去吧。
司机笑着对我说“never mind”(别担心)。然后一路上和我断断续续聊了会儿。看来他对我这个乘客还是蛮好奇、友好的。不过,我哪里有心思闲聊啊,撇开我的哑巴英语不说,一路上就在担心开到酒店到底8英镑够不够啊?
眼看着计价器跳到了8英镑,他却按下了计价器,继续把我开到了酒店门口。虽然多开的路不长,但是对于夜晚,手边只有本地图,对伦敦道路陌生无比的我来说,司机这个善意的举动,让我着实地感动了一把,心中暗说“感谢上帝!”
他的行为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钱不认人”的刻板印象。原来,在西方社会,虽然会有在平安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但也有对陌生人伸出援手的温情的司机。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了,不论我们是白皮肤还是黄皮肤;讲的是英语还是中文;身份是司机还是游客,我们的本质都是“人”,我们的相互行为都遵从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如同上海人对来自国外的游客的热情和关怀一样,西方社会也有对东方人表示友好的老百姓。
十日谈
拾金不昧的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请看明日本栏。
我乘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