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农垦发展史
尚农 金旻矣
  上海的农垦事业,是在围海造田、建设农场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曾对上海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1954年,江苏省在奉贤滨海地带投资围垦滩涂,建立了奉贤农场(奉贤划归上海后,改名五四农场),吹响了“向大海争地,向荒滩要粮”的号角。1960年,为克服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副食品供应短缺,上海在近郊大规模围垦造田,建起一批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50多年来,上海共组织围垦62次,围筑大堤252.8公里,总土方量3300万立方米,参加围垦的有379853人次,共围垦土地822738亩。在此基础上,市郊18个国营农场建立,分布在崇明岛、南汇县、奉贤县、宝山县长兴岛、江苏省大丰县、安徽省歙县和黄山市太平县,奠定了农垦事业发展的基础。

  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间,上海共41.8万名知青作为“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队员”,来到国营农场。

  从崇明岛到杭州湾,从黄海之滨到皖南山麓,知青和老围垦一起,为农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长征农场首先实现扭亏为赢,黄山茶林场则建起了第一座水电站。

  不仅农业获得突破,还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农业结合的转型。一批知青参与创建的企业、品牌,如长江仪表厂、燎原三星蚊香等,成为当时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有些至今还存在。

  经过几代农垦人艰苦创业,昔日滩涂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农场职工生活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上海农垦的知青经受着劳动和生活的磨炼,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农场孕育的友情和爱情,也凝聚成他们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农垦情结。

  通讯员 尚农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聚焦
   第B04版:样本/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2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搭建“知青部落” 相聚“第二故乡”
上海农垦发展史
农垦往事
新民晚报新视界A10上海农垦发展史 2015-02-28 2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