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有“金不换”
朱亚夫
  ◆ 朱亚夫

  看了题目,切莫以为敝人家藏名贵宝物,以致“金不换”。错了,因我喜好文房收藏,其中文房四宝之一——笔,当然要收之藏之,计有几十支。大文豪鲁迅手中之笔“金不换”就是我的藏品之一。

  鲁迅一生评说世象,针贬时弊,写下了将近700万字的煌煌著作,大都是用毛笔写成的。当反动派攻击他对人“乱砍乱杀”时,他寓意深刻地回答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金不换”,又名“本金水”,是当年鲁迅家乡绍兴汀桥下的一家笔庄生产的毛笔,价格不高,却“尖、齐、圆、健”四德俱备,十分好使。在上海鲁迅故居中,就在书桌的笔插上陈列着两支这种“金不换”毛笔。鲁迅先生的这支“金不换”,其实是批判旧世界的“投枪”,是他一生战斗的有力武器,体现了鲁迅先生勤于节俭,永葆青春的高尚品质。20多年前,有次我去绍兴旅游,参观了鲁迅故居后,在其小卖部徜佯,觅得了这支“金不换”。“金不换”原是小楷笔,貌不惊人,可笔杆上楷书“金不换”三字却格外醒目。置于于案头,一种笔扫千军的英豪之气油然而生。

  毛笔,是我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书写工具,可以说,千古文章自君始,文明历史它记录。毛笔是我们的文化国粹。毛笔的发展历经千年,其品种有人统计不下200多种,然其形状变化不大,一般如笋状。毛笔的收藏不太容易,因其笔毫是动物毛发,虽不易腐蚀,但容易遭受虫蛀,难于长久保存,故收藏界流传“墨陈如宝,笔陈如草”之说。留传至今的唐宋毛笔十分罕见,古笔常见的是明清之物,如明嘉靖“彩漆云龙纹管笔”,笔杆以髹黑漆为底,上饰彩漆和金银饰两色云龙,金光灿灿,富丽华贵,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毛笔的鉴赏首先是看它使用价值,一支上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尖”就是笔锋尖锐,不能是“秃笔”;“齐”就是修削整齐,不能长短不一;“圆”就是笔头圆润,犹如枣核之形;“健”就是笔有弹力,写出的字锐利矫健。若为收藏计,则还应注重笔杆是否名贵,笔毫是否新奇,纹饰是否精美,制作是否精湛等。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曾说“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而王羲之自己也在《笔经》里说:“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锋芒。”唐以后,鼠须笔遂成为名贵之物,学士墨客往往以使用鼠须笔而得意。苏东坡撰《宝月塔铭》便特意用此笔,并在《题所书宝月塔铭》中洋洋自得地说:“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硅墨,皆一代之选也。”并将鼠须笔送与朋友,还赋诗云:“欲寄鼠须并蚕纸,请君章草赋黄楼。”

  历史进入现当代以后,毛笔虽然被钢笔、铅笔、原子笔、电脑鼠标等代替,渐渐退出了人们的书写舞台,但是在书画艺术领域,其光彩依然不减当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聚焦
   第B04版:样本/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2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冬令进补淘旧书
家有“金不换”
火花迎春
大匠之门 格古韵新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家有“金不换” 2015-02-28 2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